今天是除夕。一大早天蒙蒙亮时,我就被鞭炮声给吵醒了。老公他们村的人似乎很热衷在过年放鞭炮,从除夕这一天起不停地放鞭炮,一直到元宵,乐此不疲。尤其是除夕夜的凌晨,整个村每家每户都要点燃鞭炮,轰轰隆隆,震耳欲聋,硫磺味充斥村里的每个角落。
说实在,我挺不喜欢这种放鞭炮的习俗。记得我第一次来老公他们家过年时,被时不时突然响起的鞭炮声吓一跳。去年儿子还未满半岁,就被这春节的鞭炮声吓得大哭不止,我内心不停的咒骂着这破风俗。看到儿子被吓哭时,我觉得自己很无能,没能立即带他远离伤害。于是,去年大年初一,我愤然带着儿子回了娘家,远离这弥漫着硫磺味的地方。
老公说我这个人没有一点仪式感,他认为放鞭炮是对春节最起码的一种仪式感。没有鞭炮的春节,味儿就没了。这一点,我不认同。
燃放烟花爆竹的危害,说起来不只一两点。且不说燃放烟花爆竹产生的大量的有害气体和粉尘对于空气污染有多大,对于人体健康伤害也很大,这些有害气体和粉尘强烈地刺激人的呼吸道,使人咳嗽,引发呼吸道疾病。燃放鞭炮所发出的噪音对于我们的生理和心理危害同样很大,时不时发出的巨大声响,不仅损害我们的听力,而且也容易使人受到惊吓。这一点,也是我厌恶无节制地燃放烟花爆竹的原因。
燃放烟花爆竹,可以很好地起到渲染节日的气氛,但是无节制地大肆燃放,就有点不太适宜了。而且燃放烟花爆竹并不是春节仪式感的所有,春节的仪式感还有很多,只是被我们忽视了。
今天看了冯骥才先生的文章《应保持我们春节的仪式感》,我很认同他的观点。所谓春节的仪式感,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皆大欢喜的玩玩乐乐,大年三十晚上摆上一桌团圆宴,吃一顿饺子,再放放鞭炮而已。
我们的春节原本是很有强仪式感的,只是传统的仪式感已经被我们遗忘了。这是一个文化失落的问题。
我们传统的年是一种生活节日,支撑它的是传统民俗。比如,吃年夜饭之前必须祭祖,祭拜“天地君亲师”,以焚香磕头的方式,向大自然、祖先、师长以及生命的传延表达感恩于敬畏之情。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越来越简化祭祖的流程,传统的精神也越发变得模糊了。
每年大年三十,最期待的是吃团圆饭。这团圆饭可不是件简单的事,积攒了一年的思念在春节这特别的节日里得以释放,散落各地的人气也借此得以凝聚。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凝聚实际上是我们这个民族凝聚力的根本。
传统民俗有很多,是维系着我们对美好的生活的情感纽带,它们没有宗教仪式那样严格规范,却由衷地发自内心。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传统民俗被不断简化,有些甚至也被遗忘在时间的长河里。越来越多的人觉得现在过年都没什么年味。是时代在变,人们的心境发生变化的缘故吗?不得而知。但是有一点,我认为对于传统民俗,形式可以简化创新,甚至有些破旧的风俗应该摈弃掉,而我们对于文化和生活中最珍贵的情感部分却不应该遗忘。
这种对节日的深厚又美好的情怀是我们对传统民俗的特有的仪式感,应该保持。
你呢?你认为春节的仪式感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