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我和几位同事一起去看了《绣春刀·修罗战场》,整体感觉很沉重,我个人认为这部电影是一部适合刚入职场的人看的电影。原因很简单,这部电影描述在挣扎的社会里,小人物的命运,小人物在乱世里想要安身立命的艰难,犹如一叶浮萍。
全剧都是在矛盾中不断前进的,男主角一直处于风口浪尖之中,从最开始的与凌总旗的矛盾,到与郑掌班的矛盾,到与裴纶的矛盾,到与北斋的矛盾,到与丁师父的矛盾,与陆文昭的矛盾,到与信王朱由检的矛盾,全场都在各种矛盾和对立中挣扎,而且各种矛盾之间是互相勾连的,层层递进的。比如,最开始时由于工作上的问题与凌总旗产生了矛盾,害死了殷澄,结果导致沈炼在后面杀死了凌总旗后,裴纶一直揪着他不放,在陆文昭千户的暗示下都没有任何缓和的余地,这难道就是因果?这难道就是命运?
我看了很多这种类型的电影和小说,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当然是片面的,不过有共同点——一旦发生了性命纠纷,那便背上了生死大仇,不死不休。黑社会类型的电影,包括绣春刀这种武侠类型的电影,都有一个明显的故事特征——即使你与某一个帮派或者江湖人发生了矛盾,双方都起了争执但是没有人死亡,结果还是能握手言和的,但是一旦双方有人死亡那便是不死不休了。绣春刀其实也暗含了这一点,最明显的就是裴纶和沈炼,双方在殷澄的问题上其实是一致的,最开始是裴纶是不知道的,但在沈炼救了裴纶一命并说明了“殷澄也是我的朋友”这一点后,双方拴在了一条绳子上,双方不再是仇人,最后更是互相依靠打败陆文昭和丁师父两人。人性的复杂性也体现在这里,目前社会普遍性的都认同父债子还和一命抵一命之类的共识吧。至于为什么能发现这一点,我想我看过的某些导演在这一方面也许是共通的。按照中国人的固有思路是正确的,一旦发生了血海深仇,怎么可能还指望双方握手言和称兄道弟呢,即使表面上能做到,也是面和心不合,迟早要翻船。用一句话解释就是猜疑的种子已经种下,总有一天长成参天大树,猜疑链的连锁反应到来的那一刻,必定分崩离析。
电影我也看了不少了,像这种电影我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喜欢的,从第一部到第二部,人性的挣扎显得过于沉重,不过这也确实就是现实与残酷。我之前喜欢看理想主义式的电影,我现在感觉更加偏爱这种现实感强的,当然也不是说就不喜欢爆米花式的电影了,各有千秋嘛,只是这种更能引起我的思考。让我看完了《变形金刚5》和《复仇者联盟》我是为其科幻和特效买单,而《绣春刀》和《西游伏妖篇》我是为内涵和思考买单,仅仅是前者的话是不是显得太过于肤浅,后者才能对人性起到一定的塑造作用。最简单的就是,看完英雄式的电影,主角总是积极向上充满能量和领导力的人物,但是这就跟小说一样,第一层次的总是把人物单一化和扁平化,高层次的才能把任务立体化和复杂化,就跟《水浒传》一样,108名英雄各个性格不同,这就很需要难度。绣春刀最厉害的在于每个人都是复杂的,都是多重性格的,同时多重人性又在某个高度上是统一的。比如说,信王朱由检在面对魏忠贤的态度上,面对手下北斋和陆文昭的生死上可以看出他很痛苦,为什么最后他能放过最后唯一的破绽——沈炼呢,因为此时的他既想对北斋和陆文昭那些为他付出了那么多的人的补偿,也是由于他此时已经是权力的最高峰,所有的破绽荡然无存。
我最想说的其实是沈炼,沈炼作为全场矛盾推动的焦点,可以看出,沈炼是一直想做一个正直的人,黑猫的存在是他仅存的爱心,黑色又是因为他职业,必须冷血和无情。他处在这种矛盾和纠结中,一点办法也没有,这也是他所面临的所有矛盾的根源。假使沈炼就是一名穷凶极恶的坏人,他杀凌总旗、杀北斋、杀郑掌班、杀裴纶和陆文昭都是顺理成章的,那本剧就变成了一个大坏蛋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升官发财,遇神杀神、遇佛杀佛,这就变成了《坏蛋是怎样炼成的》,也就失去了很多看点。这部电影的看点就在于挣扎,除了皇帝以外所有的人都是"中间人",这也是为什么身处权力旋涡的人,总想着不断往上走,毕竟谁也不想看谁的脸色行事,也只有达到一定权力顶峰的人才能有这种权力的快感,权力越大看脸色行事的那些人也就越少。本剧中的沈炼,唯一的漏洞就在于沈炼这种人其实并不是很适合当锦衣卫而他偏偏就是锦衣卫,显得格格不入,从而引出了诸多矛盾,当然看点也在于这一点。如果自己处在那种漩涡之中又该如何坚守呢,张震给了我一个非标准的答案。不同的人本该不同,何为本心,这只能问问自己的良心。一万个人心中有一万个张震,在我心中,张震不算是君子,也不能算小人,他不高尚,也不卑鄙,他是挣扎,他也是残忍,他更是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