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这个古老的传统节日,踏着岁月的诗行,飘逸着粽子的芳香,在人们的翘首期盼中向我们走来了。
端午节也叫端阳节、重午节、重五节、五月节、女儿节、诗人节,是我国所有传统节日里雅称最多的节日。
相信今天早晨千家万户的餐桌上,一定有粽香弥漫,蒜香氤氲,雄黄酒香拂过鼻端,门楣上插有艾叶,驱蚊避邪,电视、手机屏幕上,各种庆祝端午的文艺类节目、传统图片纷至沓来。
举国上下,五月初五过端午。
千载悠悠,成习俗,天中端午。
逢佳节,粼粼波上,百舟争渡。
万户家中缠米粽,辞微文约传千古。
【习俗来源】
年年岁岁过端午,岁岁年年龙舟渡。
你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吗?
原来,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有关。
战国时代,秦楚争霸,诗人屈原是受楚怀王器重的大官。他倡导举贤授能,主张联齐抗秦。由于小人进谗言,屈原被赶出都城。有着远大抱负的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心情,写出独具一格影响至今的《离骚》《天问》等不朽诗篇。
公元前278年五月五日,流放途中的屈原听到楚都被攻破的消息,他万念俱灰,投入激流滚滚的汩罗江,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诗章。
岸上的百姓渔夫,听说屈大夫投江,纷纷划起船只奋力去营救。有的人拿出家中的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想让鱼虾吃饱不去伤害屈原身体,还有的郎中把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从此,每逢端午,就形成龙舟竞渡、吃粽子、办诗会、喝黄酒等习俗,以此纪念诗人----屈原。
慢慢的的,端午节有了更多的风俗习惯吃粽子、戴香囊、采艾草、点雄黄、赛龙舟等,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首个跻身世界“非遗”的节日。
在时间的长河中,屈原,已经定格成民族文化的一枚符号,忧国忧民,心系社稷,路虽漫漫,上下求索而笃志!
端午节于国人而言,已不仅是一个节日了,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寄寓着人们对历史名人的景仰和膜拜。
【习俗流变】
吃粽子,是纵“粽”情欢乐,用软软糯糯的糯米做馅料,是我们都能享受软软糯糯的亲情、友情,以艾叶插门楣代表着我们永远都被爱包裹着。
家里的长者带着晚辈浸泡糯米、清洗红豆、红枣,选取粽叶,把爱意祝福和勤劳都包裹到粽子。选取五颜六色的丝线缠绕在小孩的手腕脚踝间,用香草、艾叶制成香囊,或者直接去街头巷尾买现成的带有孩子生肖的香囊………
红红的各式各样的香囊,浓郁芳香的香囊,寄托着太多的爱意和深情。
再往深处思考。每年的端午节,正好是一年时间已过一半。人们总会在这个时间节点回望过去,展望未来。
借助于端午节,家人团聚、朋友共话时,吃粽子喝雄黄酒间,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着更深层次的思考,也寄托着人们心灵深处的追求!
端午的味道,是奋进的味道!人生如同赛龙舟,无论顺流还是逆流,只有拼尽全力的奔向目标。
努力的划桨,箭在弦上,始终保持战斗的姿态,那溅起的浪花,如同辛勤的汗水,付出便会有回报,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
就这样,端午节就被融入了更多积极向上的,充满正能量的因素。
【美好祝愿】
端午的味道,是安康的味道!
一片粽叶裹上缕缕情思,
一把艾草插上憧憬期盼,
一团糯米捎上纯真友情,
一颗红枣带上切切牵挂,
一份豆沙,寄上无限相思!
这个端午节,愿你有艾香长伴,一世安康!
端午节来了,
我要送大家一个“快乐粽”,
希望大家天天开心!
我要送大家一个“健康粽”,
希望大家平平安安!
我要送大家一个“财富粽”,
希望大家财源滚滚!
我要送大家一个“幸福粽”,
希望家庭合睦!
端午到,幸福到,
我的问候不能少,
我的祝福来报道。
祝福我最惦记的你们,
工作“粽”是顺顺利利;
事业“粽”是步步高升;
薪水“粽”是增加翻倍;
财源“粽”是满满滚滚;
心情“粽”是愉悦美美!
五月初五过端午,家家户户共欢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