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都是给社会性的群体做团体心理辅导,比如高三的学生,比如新入职的职员们,比如心理开放式病房的来访者们,而这一次,则接触了完全不同的群体——精神疾病患者。虽然学习过很多关于精神疾病方面的课程,包括症状、病理、心理等方面,实习的时候也在精神科病房呆了半年,但要真的给这样一类群体做团体心理治疗,还是不免忐忑的。所以,这一次我作为一个参与者融入其中,做一次体验。
病人们陆陆续续的走进治疗室(说是治疗室其实就病人们平时就餐的区域,这里有比较宽阔的空间),拿着小圆板凳围着做成一圈。这次共有十人参加,其中六位男性病人,加一个主治医生、一个见习医生、一个护士、一个心理治疗师。医生护士们穿插坐在病人中间。病房的S医生已经订好了主题,小黑板上写着:破茧。当我第一眼看到这个词语的时候心里划过一个念头:精神疾病患者,特别是精神分裂的病人能够理解这么含有深意的词语吗?怀着这样的怀疑心态走进了这次团体心理治疗。
病人们坐下来就自然呈现了他们原本的状态,比如A,一位九零后病人,身材高大,相貌尚佳,他一直驮着身体,把手放在拖鞋上来来回回的扭动着双腿;比如C,中年病人了,患病多年,独自安静的坐在自己的凳子上,一言不发,大部分时间都低着头玩弄自己的手指,仿佛身边的一切跟他没有任何关系了,由此可见他的社会交往功能已经较退缩了,还有身材很胖一直低着头不肯看他人的H......。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同时他们的状态又再次令我心起疑虑,他们真的可以参与其中并且分享如此深刻的词语吗?
在等待病人到齐的过程中,L医生就开始引导病人们相互打招呼认识,并且简单的询问了在座的是否认识今天的“破茧”主题。人到齐,治疗正式开始了。S医生首先让大家做一轮自我介绍,内容包括自己姓名、年龄以及优缺点。A说自己优点是长得好看,缺点是生病了,L护士说自己优点是爱笑、开朗,缺点是心性略急躁,G病人说我没有什么优缺点......介绍完毕,S医生给大家说明了这次的主题,进入讨论分享环节,每个病人包括医护在内的全部成员都一一轮流谈对破茧的理解。这个环节在整个团体治疗中是主要的,所以引导和鼓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环节中,第一个主动谈的依旧是活跃好动的A病人,他觉得破茧,是一个战胜困难的过程,人生会经历一些磨难需要我们去面对和克服;接着J说破茧是一条虫子,从茧里生出来;有点内向寡言的Y则说,春蚕到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破茧讲的是一种奉献..... 到这个环节我惊讶的发现,病人们其实没有想象中完全退化,虽然有些句子语言没有逻辑,思维有的也是散漫,但对于同一个主题都还能有自己的理解,也可以跟进团体治疗的节奏。虽然有的病人在治疗的过程中依旧像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在医生的耐心引导之下却可以做一定的交流。随后,各自分享完毕S医生进行阶段小结引发再一次的有针对性的讨论。同时,也在讨论中顾及到了每一个病人。
从一开始的自我介绍优缺点就很好的为接下来的破茧分享做了铺垫,在医生们的一再启发引导之下,每个病人都能够谈到自己的感受。有的深刻有的简单一些。就像L医生说的,通过这样晨会形式的团体治疗,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病人们平时的状态,比如是怎么与他人交往沟通的,比如病人在这一个群体中的位置等。A就是活跃性的,跟每一个人都会有交流随时插话,G则是一个更边缘性的相处方式,我留意到他一直坐在圆圈的稍外围,若没有引导几乎不会主动与人交流。透过这些自然引发的状态就可以更好的看到病人们的病情康复、社会功能、人际交往现阶段情况,还能看到一些药物作用引发的躯体动作等。他们需要的并不是我们灌输这个主题多么深刻的理解,一是有机会跟医生更近距离的沟通,巩固治疗关系;二是在这些分享的过程中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特别是对于一些因为疾病原因产生心理压力的病患;三是在这些过程中让病友之间产生一种联结,听听其他病友的想法,可以相互支持,从而在病房内就可以做社会功能的部分康复训练,同时这个过程中也方便医生做治疗的强化,比如药物的作用等。
这次团体心理治疗在我看来我初步成功了并且启发了我一些新的灵感,也是时候可以把曾经学习过的运动性团体治疗尝试一下了。在精神疾病患者团体心理治疗中,我们可以尝试着加入更多的元素,比如一些力所能及的运动,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简单物品;这样在体验中,可以让病人把身体和语言连接起来,这样可以给精神疾病患者更多的体验,即使一开始是非常细微的感受和变化,我相信这不仅仅是会对治疗有默默的推动,也是对他们的内在本身是有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