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传唱中的苏武
“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
这是《苏武牧羊》的两句歌词,细节描写苏武在被扣匈奴的生活艰难,又运用从对方写起的想象手法言说苏武家人对他的思念,苏武对家人的思念之苦。
听一首《苏武牧羊》,荡气回肠,低沉凝重,让人感伤哀婉,是英雄正气的赞歌,更是爱国气节的呐喊。
(《苏武传》中对应的句子:“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民间故事中的苏武
苏武牧羊,是我们常说的一个故事,作为汉朝使者出使匈奴,被匈奴人扣留,在北海边牧羊很多年。但是他始终没有投降匈奴人,历经千辛万苦,最后被汉朝使者接回了汉朝。他受到了汉宣帝的奖赏,被封为“关内侯”。苏武去世后,又位列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深得帝心。
班固笔下的苏武
班固巧妙地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塑造苏武,次要人物衬托之下,苏武的人格、精神凸显光耀。
苏武和副使张胜对比
虞常要参与造反,告诉张胜以杀掉卫律为条件,换取自己母亲和弟弟在汉朝受到赏赐。张胜作为一个副使,不明自己的职位、职责,竟然因为贪功,稀里糊涂地答应,成为了匈奴造反者的帮凶。事情败露,惶恐害怕,后来被抓,在卫律“举剑欲击之”一个假动作之下,已经主动请降。
苏武在张胜告诉他的第一时间,有清醒地判断和认知,使者的行为不当,一定会累及国家荣誉,引起国家的纷争,马上选择要自杀谢罪。事情败露,受到审讯,他“引佩刀自刺”,以死谢罪。在匈奴人的劝降中,始终挺直着高昂的头颅,保持着大汉臣子的气节。
在威逼利诱之时,与叛徒卫律的对比
卫律生长在汉朝,曾经作为汉使出使匈奴,后来在汉朝犯罪,投降匈奴,被封丁灵王,成为单于的亲信。他奉命劝降苏武。
卫律先用剑斩杀虞常,吓得张胜投降,接着用副使犯罪,要连坐的罪威胁苏武;苏武坦言辩解,在他宝剑的威逼下,“不动”。
卫律接着用自己在匈奴受到的赏赐、王位、富贵以利诱惑苏武;苏武“不应”。
卫律又今天投降,作兄弟,不投降,明天你就见不到我,来显示机会难得,自己的不可一世,遭到苏武的大骂。
三次交锋中,卫律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以投降为耻,反倒以为荣,对苏武软硬兼施,威逼利诱;苏武爱国卫国,忠贞不二,真的做到了“威威不能屈”“富贵不能淫”,一身凛然正气。
在以情相劝之时,与降将李陵的对比
李陵是汉朝的将军,奉命征讨匈奴,因兵败不忍部下惨死,假装投降。没想到,换来的是汉武帝大怒,杀了他全家。假的也变成真的了。
李陵被单于派到北海劝说苏武。不是逼供的场景,不是剑拔弩张,而是摆酒设宴,以老朋友的身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说苏武有节义无人看,二说家人的惨状,三说归降的共同的痛苦,四说皇帝无情,法令无常。
苏武则表示一家人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自己也愿意杀身成仁。先国家后个人,忠贞不渝,无怨无悔。
这三组对比之中,卫律和李陵也形成对比,二人与苏武的关系不同,身份地位、修养、性格也不同。卫律是无气节的武夫,唯利是图,丑态百出。李陵是名将李广之后,投降是权宜之计,被迫无奈,在劝说苏武不成之后,反倒对苏武敬佩至极,可见,其内心也是追求气节而不得的,也在后悔自己的投降行为。
苏武在匈奴遭遇了种种困难,承受了生命难以承受之重。出使之前的背景,汉朝和匈奴双方有交战,有出使,但是出使风险很大,往往被扣留。他出使不幸遭遇谋反事件被牵连,面对贪生怕死的副使,单于的暴怒,卫律的屠刀和威逼利诱,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说,把苏武推向风口浪尖,在各种矛盾之中突显人物风采。
苏武自杀之时,卫律的吃惊、“驰召医”,常惠等人的“哭”,单于的“壮其节”,一惊、一哭、一壮等细节衬托苏武的铮铮铁骨,高尚情操。
精神永恒的苏武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欣赏的大丈夫,浩然正气坚,刚毅执着,忠诚坚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这些美好的品德在苏武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苏武是那个特殊时代的英雄,是坚持信仰,坚守大义,高尚气节,不做叛徒的志士。
人生有多少个19年?他却用19年,用自己一腔热血写了一个大写的“气节”。
北海岸边,胡笳声声,牧羊人手持汉节,望大雁思故乡,爱国心如磐石,定要匈奴人看我大汉好男儿,不屈服,不叫苦。他立在那里,成为了一座永远无法逾越的丰碑。
版权声明: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未经作者本人许可,不得转载,更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作者:郝玲君,唐山市开滦一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语文学科主任,张丽钧名师工作室成员,教育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河北省名师、河北省骨干教师、河北省三三三人才,主持、参与多个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全国、省、市赛课多次获奖。30余篇文章在报刊杂志上登载,参编教育书籍5部,独著《语文灵动课堂的构建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