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齐鲁风采,焕黄河文化——“大河奔流,文化不息”黄河文化实践队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万里黄河从山东入海,地方文化浸润着黄河之水,不断发展生生不息。为进一步探求齐鲁文化的底蕴,黄河文化内涵,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2024年2月18日,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大河奔流,生生不息”黄河文化实践队来到山东省博物馆,体会黄河哺育出的齐鲁风采,加深对黄河文明、中华文明的进一步理解,在实践中感悟黄河文化的精神力量。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实践队员们来到山东博物馆参观“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陈列”展,从一件件文物中感悟中华文明在山东地区的发祥发展史。展览以时代为纲,将悠久的山东历史逐一铺开,以更加详实的考古资料,更具历史感的展厅设计,展示了60万年来山东大地的变化,将悠悠齐鲁的沧桑巨变娓娓道来。从旧石器时代到如今,黄河孕育出的齐鲁文化博大精深,丰富朴实,而文物正是体现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展厅中,实践队员着重参观了山东博物馆的几大“镇馆之宝”,如蛋壳黑陶杯,其杯壁厚度均匀,薄如蛋壳,完美展现了古人制陶工艺的高妙,整体造型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展览文物具有极强的农耕文化特点,表现出在黄河灌溉下农耕文明生生不息的特性。
并且,山东博物馆将科技与文物艺术性融合,增强了观众与文物的互动性,提升了参与感。如“镇馆之宝”之一的九旒冕,在展厅中,实践队员既看到了文物实物,通过文物的简介了解到它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第十子——鲁荒王朱檀的九旒冕,是目前我国唯一一件存世的明初冕冠实物,具有重要意义,是礼制的具体体现;而且通过扫描二维码,观众还可以通过AR技术戴上这顶九旒冕,获得成为亲王的独特体验。在参观中,实践队员通过精美文物华彩感受齐风鲁韵,体会科技给我们带来的全新视觉盛宴。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轻挽住黄河的波涛,实践队员在山东博物馆中更加了解黄河,深入探索黄河,感受黄河孕育出山东厚重的精神底色。泰山在这里崛起,黄河在这里入海,人杰地灵的山东是孔子、孟子、庄子、孙子、墨子等众多先哲的诞生地,文化多元并包;近现代以来,继承千年精神力量的山东在炮火中依旧不屈不挠,“沂蒙精神”在沂蒙山小调中悠悠流传。黄河沉积的平原人才辈出,齐鲁文化在代代传承中历久弥新。
实践队员在参观时与其他游客进行了沟通交流,并进行了简单的问卷调查。“这是非常充实的博物馆之旅,在参观中感受到中华文明、齐鲁文化的博大精深,带着孩子一起了解更多关于历史文化的知识,感觉不虚此行。”一位来自东北的游客向实践队员分享了她的游馆感受。
在此次实践活动中,实践队员充分感受到黄河文化的深远广博,丰富了关于黄河的系列系统知识,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认识到保护黄河文化的重要价值与意义。之后实践队员将通过自身行动将所学知识进行传播,促使更多人了解黄河,保护黄河,共同成为文化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