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片羽吉光

朋友曾问:“如何让生活有迹可循?”

我说,记日记,或者给我寄张明信片,把你的某段记忆存在我这里,留待未来的某一天,不经意地开启。

近期收到的明信片

昨天出差回到家,开启了信箱中近两三个月的明信片,看着排在眼前的风光,记忆大门被打开,最新一张明信片是一周前寄出的,比我还早到家。现在邮政寄送的速度越来越快了,基本上国内的卡片,三四天就可以到达。

回想一下,从我寄出第一张明信片到现在,原来已经八年多了,才开始好奇想了解这一张张神奇卡片的由来和特色。

明信片是一种不用信封就可以直接投寄的写有文字内容的带有图像卡片,图像可以是摄影,可以是绘画,也可以是设计……投寄时必须贴有足够面值的邮票 。其正面为图像,反面写收件人邮编、地址和姓名,其他区域写下你想对收件人说的话。优点是不用信封,缺点是篇幅小而无隐密性,明信片所写的内容公开,可被他人所看见,内容通常不涉及隐私权之虞,故称为明信。

2012年第一次自由行,在厦门鼓浪屿的红茶馆,用了一下午的时间,喝着红茶吃着馅饼,给朋友们写了十几张明信片,每一张都写得慢慢当当,那个模样,大概比写暑假作业还认真。最后走出茶馆看着落日,脑袋发晕,不知道是醉茶还是掏心掏肺掏出了太多想说的话。甩甩酸软的手腕,想着以后再不能答应写这么多明信片了。

明信片墙(图片来源网络)

但是一年后,高考结束,在北京毕业游又啪啪打脸了。不仅自己写起来了,还向同行小伙伴安利,一起写,互相给对方写,算是留个纪念。我想一年前我的表情,也如他们一样,怀着激动和期待。

接下来,每当去到一个新的地方,都会找找有没有卖明信片的地方,有没有邮筒,或者邮局。原来不是每一个城市都有卖明信片的店,邮筒也不是随处可见。这项莫名火了起来的文艺活动,原来只在少数地方流行,被一部分热衷。厦门随处可见的明信片专卖店,“写给未来的自己”这类定时寄出的慢递服务,原来真的是一项地方特色。但我庆幸,自己将一处特色,变成了个人旅途的特色。

明信片慢递(图片来源网络)

有人想要时光慢慢流,有人步履匆匆,无论如何,时光不曾终流。搜了一下,才发现明信片的问世,距今已130多年。每张卡片,都承载了百年记忆。

相传1865年10月的一天,有位德国画家在硬卡纸上画了一幅极为精美的画,准备寄给他的朋友作为结婚纪念品.但是他到邮局邮寄时,邮局出售的信封没有一个能将画片装下。画家正为难时,一位邮局职员建议画家将收件人地址,姓名等一起写在画片背面寄出,最后这没有信封的画片如同信函一样寄到了朋友手里。这样,世界上第一张自制"明信片"就悄然诞生了。

故事真实性不可考,也有说英国才是发源地的,但德国这个版本可真浪漫,满怀祝福情谊,包含人情与艺术的交融,是艺术灵感也是制度灵感的迸发。

汕头老城邮局纪念馆

我也开头问出那个问题的姑娘,她把自己设计的图片,拍摄的作品印制成一张张明信片,在旅途中寄给她的朋友们,还为几年前尼泊尔地震灾民进行义卖募捐,在百年后的今天,回归了明信片的初衷,扩大了小卡片的意义。

我也会写明信片给她,也写给了很多人,每当朋友们收拾屋子翻到卡片时,都会拍照片发给我,我们一起打开记忆的盒子。我想,这就是它最大的意义了吧。也收到了很多朋友们的卡片,最近一次是大学同学寄来的校园纪念明信片。如今看着校园的景象,和几年前入学时候完全不一样。当时还跟很多人互写了校园明信片呢,现在大家的收件地址都不再是学校的某号楼几零几了。还有很多去过的没去过的地方风光,地中海的蓝色的海洋天空与白色的建筑,英国地标伦敦桥,柬埔寨的吴哥微笑,内蒙古的草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西藏的布达拉宫……

收藏的部分明信片

就如同最大规模的明信片收藏者——环球旅行家玛丽娜·诺苏所言,“每次看着自己收藏的明信片,不禁觉得自己在穿越时空,又一次故地重游。”其实我最近才开始给自己寄明信片,但“不管是自己亲自搜集的,还是朋友寄来的,这种经历都是一样的,让我回想起曾经去过,或是未曾踏足的地方,展开一场奇妙无比的想象之旅,对旅行、文化乃至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感激之情。”玛丽娜总共收集了15089张独特的明信片,有一个房间专门放着它们,我也好奇下次整理屋子时候,数数我已经收藏了多少记忆的片羽吉光。

《七月与安生》剧照

也许在很久很久以后,我的记忆已模糊不清,会像小时候看的CLAMP动漫《翼年代记》女主人公小樱一样,踏上寻找记忆羽毛的路;也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我决定放下一切,环游世界,像是电影《七月与安生》的七月,循着安生的明信片,走过她走过的地方。不管怎么样,我喜欢这道可以藏在铁盒子里的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