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学毕业答辩的时候,是和我好基友是一组的,他是做前端的,我是做后端的。
他比我先进行答辩,我紧随其后。
当时一个评委老师可能是想摆谱,对基友的前端设计吹毛求疵。但基友的性格是很犟的,不能输,张口就侃侃而谈,看上去过去很美。这个老师看着他一脸不可一世,紧接着提出了他前端的一个小问题,他直接给他怼回去了:“老师,你不懂,这个是。。。。。。” 又是一顿慷慨激扬。那个老师脸都绿了,两个人就开始互怼了,我就看着我基友越发的慷慨激扬,老师脸色都气白了。
鉴于他完美的语言输出,他过了答辩了,
随后我上台进行答辩,刚刚那位脸绿的老师对我火力全开,于是我进入了二辩。
大家看看上面这个例子,我今天要讲的是一个
很多人的行为,导致的结果往往和想要的结果是南辕北辙。
很多人做事方法,出发点在自己身上,最终呈现出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一)
那么怎样的行为,才能获得我们想要的结果呢。
以我大学答辩的案例来剖析
基友和我的想要的结果是什么,是为了答辩通过。
1当评委老师带着摆谱的姿态对基友进行提问的时候,基友的情绪起来了,起了应激反应,做起了防御,开始用“你不懂”等语言来进行反击,这是基友的行为。
2基友的行为导致了评委老师内心发生了变化,感觉受到了质疑,伤了自尊,评委老师情绪变得更加不友好。
3情绪不友好,给评委老师所带出来的行为就是更加的对答辩同学进行挑刺
4结果就是我中枪了,我进入了二辩。
我们以结果为导向,在此过程中,我们的所有行为,会导致对方会有什么样的心理情绪,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该行为跟我们想要的结果是否一致。
所以我们如果以过了答辩为结果的话,正确的流程应该是:
当评委老师摆谱的时候,就顺着他,不要去怼,诚恳点认错,让他舒服了,情绪稳定了,我们的答辩过程就顺利多了,时刻记住我们的行为给对方带来的情绪,是否会影响我们想要的结果。我们要的结果是要过了答辩啊,而不是激怒老师,让我们进入二辩。
by:假设当时基友的目的就是想坑我,那么在结果导向的指导下,他的行为倒是正确的。
(二)
很多做销售的都很能说,也标榜自己能说会道,可以解答客户一切问题。
这并一定就是好销售。
销售的最终目的,想要的结果是什么,是要成交客户。
解答客户问题不是结果,只是一种行为。
也有可能你解答客户的行为导致了客户不好的情绪,导致了结果是没法成交客户。
怎么理解。
很多销售解答客户问题的时候,显得自己很能,弄得客户自己像个白痴,伤了自尊,就算销售说的都是对的,他也不会从你这边购买产品。这也是很多销售感觉自己口都说干了,这个客户是白痴,有没有想过你的行为,让他产生了不好的情绪了。
所以我们销售产品的时候,记住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是要让客户成交的,所以要根据客户的情况和所处的环境来调整相应的策略。不要让客户觉得我们比他聪明,让他没了面子。
要让所有下单的决策他自己来下,我们只是引导作用。
(三)
公司要开会,很多领导都喜欢在会前先发表一番。
把问题的解决方案,或者看法先说下,然后底下人在发表建议。
这样做,貌似会议开的很和谐,总是往领导想的方向靠拢,其实就是一言堂。
为什么呢?
因为领导你先发表了讲话,先把建议和方向定好了。
底下人会顺着高层的意思来走,不会再去提其他建议
其他人就算有另外想法或者建议,也不会提了。
领导想要的结果是让底下人发挥各自的作用,博采众长。
所以开会的时候,领导要最后发言。
领导做最后的总结和决策。
这样可以激发底下人的积极性,有什么想法都会提。
不会因为领导先表态了,而畏首畏尾。
这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四)
所以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无论是情侣,父母,客户或者陌生人,我们想要达到什么结果,要想达到这个结果,我们要有什么样的行为,而不要被自己的情绪所引导,要时刻记住我们想要的结果是什么。
我们以结果为导向,在此过程中,我们的所有行为,会导致对方会有什么样的心理情绪,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该行为跟我们想要的结果是否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