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元宵节
山 茅
年幼时,我对元宵节的印象要深于春节,在印象中,春节主要是吃好吃的、穿新衣之类,而元宵节则有看的、有玩的,这更对小孩的味口,这是从内容上来评估。从范围上来考量,春节的内容局限于家庭内或家庭间进行,而元宵节的活动范围至少是在社区或城区一级范围进行,社会性强,天地广阔,更适合小孩好动的天性。俗话说正月十五闹元宵,一个“闹”字,既是动词又是形容词,把元宵节的特点说尽。元宵节是“闹”出来的,因此也很热闹,在孩子心中,一年的节日中就数元宵节好玩。
我印象中最深的一次元宵节是在上世纪50年代,地点是高城。那时还没有进小学,却记得很清楚,除了逛灯会、猜灯谜外,表演集中在广场。当时觉得那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广场,旁边有一个梅园、有一个烈士陵园。广场上耍龙灯、舞狮子的,伴着锣鼓声,转着圈子,涌过来又涌过去。表演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的人,都穿得大红大绿的,脸蛋上涂得像猴子屁股,嘴也红得有点吓人,尤其是戴着面具的人,扮着各种角色。表演者的动作都很夸张,随着锣鼓声,大模大样地扭来扭去,小孩子都在人群中钻来窜去,跟着表演队伍手舞足蹈。还有那放烟花、焰火的就没有断过。焰火映红了夜晚,当那烟花、爆竹呼啸窜上天空,小孩子高兴得大呼小叫。最喜欢的是一种叫“天地炮”的爆竹,因它是地上一声炮响紧接着天上一声炮响而得名。此炮点着后,先是平地一声雷,震耳欲聋,瞬间一道亮光飚上夜空,刚放下捂住耳朵的手,一道炸雷又在头顶上凌空响开,赶紧又捂住耳朵。抬眼间,纷纷扬扬的纸屑漫天飘舞,一遍惊呼声。其实,那时除了玩得开心外,元宵节是怎么回事一点也不懂。
到60年代初,赶上三年自然灾害,上述这些有乐趣的事没有了,吃不饱饭,也没啥心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更主要的是那时学生不像现在的学生负担太重,上课时间内足可以学好了,空余时间多得很,下午或晚上跑到茶馆听说书的讲故事,非常快乐的事。其中《隋唐演义》等特别吸引人,讲到秦琼等人在京城洛阳大闹元宵节的事,把城里的灯会讲得绘声绘色。但那时的关注点不在灯会如何壮观,而是在秦琼算第几条好汉,罗成算第几条好汉。及至小男孩们都能把从李元霸开始的第一条好汉,到以下的十几条好汉记得滚瓜烂熟。只是听说书往往听得不过瘾,常常是听到一半或刚开一个头,就被“请”出茶馆。那时茶馆满街都是,小茶馆三五张桌子,大点的十几张桌子,更大的就叫茶园了。茶馆为了招徕茶客,请说书人到茶馆说书。茶馆只收茶客的茶钱,不再另收听说书的钱,估计说书人的钱得茶馆付了。
小学生都没有喝茶的雅兴,也是没钱喝茶的,只好悄悄溜进去,躲在不起眼的角落听。有时甚至蹲在茶桌下听,为了第二天能在同学面前吹嘘,甘愿吃点苦。对此,茶馆老板不撵,睁只眼闭只眼,溜进来听书的学生并不妨碍他收茶钱。茶客也不撵,他们喝茶、听书也不受妨碍。但茶馆里的伙计撵,伙计一般也是小年青,在提壶续水之余,茶馆伙计最得意干的事儿,就是把这帮白听的学生撵出去,看着被撵的人垂头丧气的样子,茶馆伙计脸上则是一副大权在握的得意劲儿。看来权力对人的诱惑是天然的,不分场合,不分级别。
既然听说书听不过瘾,就去找书来看,什么《隋唐演义》《水浒》、《三国演义》等都是在那个年龄段看的。进中学后看的东西就更杂一些。中国一些传统文化,就是通过小说先于教材进入我脑瓜的。少时看过不少明清之际的古典小说,那些小说对元宵节的描写是很多的,印象颇深。从中可看出灯会是元宵节最重要的文化内容,所以,元宵节又叫“灯节”。从那些描写中的情景看,其盛况或胜过当今的一些灯会,现在的灯会要是没有现代材料和现代科技支撑的话,真不如古典小说中所述的灯会热闹。
从明清小说对灯会的描写来看,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一是渊源悠久,历朝延续不断。《三国演义》中有对汉代许都城元宵节描写。而《隋唐演义》对隋朝元宵节、《水浒》《金瓶梅》对宋代元宵节、《红楼梦》对明代元宵节的场景、习俗等描写则是非常细致的。二是规模大,家家户户都要参与赛灯。《水浒》描写北京城元宵灯会,是城内大街小巷,家家都要点灯。就连小小的清风镇,也是各家各户在门前搭起灯棚,悬挂花灯进行竞赛。三是持续时间长。《水浒》中说北京城仿照当时首都开封的规格,从正月十三到十七,连续五天,夜夜举行灯会,通宵都不禁止。宋江正是利用这个机会,派时迁去放火,把灯会搅黄了,趁乱救走卢俊义。四是形式、内容多样。灯会本身就有许多花样,《隋唐演义》中单是灯的名称、特点就列出几十种。除了灯的形状样式外,各种花灯上描绘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在灯会之外,还有许多杂耍、表演类的活动,宋江在清风镇就是去看表演被抓的。就连神话小说《西游记》也写出天竺国元宵节几十种花灯,唐僧就是观灯会时被妖抓走。五是非常广泛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男女老少都参与游玩。《红楼梦》一开始就写元宵节,甄士隐的女儿英莲就是在看社火花灯时丢了。由此,当时老百姓观赏灯会的盛况可见一斑。《红楼梦》前后几次写元宵节,也写出了贾家由盛到衰的过程。
这些书的作者,能把元宵节中各种细节描写得如此精致细腻,绝不仅仅是看过灯会社火就能记住的,应是参考了很多史料,并且是对各类节日用品及制作工艺都有深入的了解,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记载。
元宵节的种种知识,灯会的种种知识,都能从各类书里了解到。而对元宵节的感受、灯会的感受,就只有自己的体验是真切的、独有的,那怕它再遥远。
已丑正月十二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