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陶妈
轩轩以前,曾不不止一次的问过我读书时的生活,关于我们那个时候的读书情况,他都想了解。可惜时间隔的太久,记忆模糊不清,只能大致的和他说说,也一直想用文字记录一下,但总是零零散散的,趁着正月里没事,稍微整理一下,算是留下一份回忆吧。
我应该是9岁时和大弟一起上学的,顺便带着小弟,大弟小我1岁,小弟小我4岁。我们上学,小弟就在教室后面玩,乡下的孩子没人带,都是大的带着小的,读书的年龄也大小不一,同是一年级,最小的也就小我1岁,大的有15岁左右的半大小伙子(这么大的女孩子不可能有这待遇,女孩子能读个一二年级的都是幸运的),就是家里啥时能凑够学费,就让孩子来上个学(虽然学费只有10几元左右,但对于土里刨食的庄稼人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有弟弟妹妹的,就顺便带着。
说是上学,也不算是正规的学校,就是村庄附近的三间小旧屋子,左右各是一年级和二年级,中间是老师的办公室,共两个老师,各教一个年级的学生,语文、数学兼顾。
一年级的课桌土砖砌的土墩子(搅和好的泥巴,用模具制作成长方块,晒干即可用),中间留空放腿的,上面刷上白石灰,小凳子都是自家扛去的,所以每天放学都是一身的灰,一学期下来,桌面上也是千疮百孔,惨不忍睹,那都是我们留下的“杰作”。
语文数学都是王老师,教完就走人,我们只管完成作业就好,至于汉字,是“先横后竖”,还是“先竖后横”,没人教你,哪怕你的“横”从右往左写老师也不知道,只要你的方格本中的汉字“拼对”就行,以至于多年以后,轩轩看到我写字时,很奇怪我写字的笔顺为什么很多都是错的?哈哈,这个不怪老师哈,在那个闭塞的大山里,能有人愿意教我们读书识字就是幸运的了!
二年级换到另一间屋子,终于拥有了四条腿,木板面的课桌,虽然桌面凹凸不平,还镶着大小不一的洞洞,但也值得我们欣喜若狂,值得一年级的孩子们羡慕,至少书包可以挂在桌子两头,说起我们的书包,其实大多数都是手缝的布袋,里面两本书,语文+数学,两本本子,语文本+数学本,一支铅笔,一块橡皮,富足点的可以有一把人人羡慕的小刀,可以用来削铅笔,没有的只能用手指头剥铅笔(到现在我都很奇怪,那个时候的铅笔为什么用指甲都能扣掉?),或者是拥有一个只要你跳动的动作大一点,书包里就会叮当响的铁皮文具盒。
二年级的老师是唐老师,是我们隔壁村庄的,他教的知识就多点,有空就待在教室里跟我们说说笑笑,鼓励我们要好好的学知识,所以我比较喜欢他,也喜欢听他上课,他也挺关照我们姐弟俩。二年级的两个学期结束,我的成绩都很不错,唐老师各奖励我一本《新华字典》,一支钢笔+薄软面抄,我超喜欢那本字典,它可以教会我认识好多好多的生字。
几年之后,只剩下一位老师,一间屋子里左右各一个年级,再后来,三间屋子都空在那,孩子们要读书的话,就得去街道附近的学校读书。
三年级,我和大弟去了几里之外的街道附近的学校读书,不用扛板凳去了,但早饭、午饭都得回家吃,来回都要带小跑的(那个时候有早读课的,然后下课回家吃早饭),要不然会迟到,小弟就留在原地读一年级。三年级的两位老师都姓房,一个教语文兼班主任,一个教数学、图画和毛笔,那个时候我特喜欢学写毛笔字,可惜一年后就没老师教毛笔了。我们很怕语文老师,他个子不高,一头卷发,满脸的络腮胡,他的招牌动作就捏脸,超疼还让人难为情,尤其是女孩子,他的板书特别潦草,我们基本上都不认识,所以经常笔记都抄不对,作业会出错,但又不敢说,只能挨罚,然后抹抹眼泪。数学老师就不一样了,很慈祥的,从不凶人,所以我喜欢他的毛笔课和数学课。
三年级时开始写作文的,别人觉得是件头疼的事,而我却很喜欢,每写一篇作文,无论好坏,都觉得很有成就感,毕竟那是我写出来的,大多数也都被老师当作范文读了。当然了,也有让我头疼的事,就是誊写作文,那个时候语文老师要求我们用毛笔誊写,那么小的格子,对我们来说太难,毛笔上的毛毛都被拔得快完了,作文本的格子还装不下我写的毛笔字,后来没办法,跟男生学了一招,弄根细点的柳树枝,削尖,在地上轻轻地摩擦几下,让尖头有点毛糙,然后占墨水写字,还挺好用。
在三年级最开心的一件事就是认识方芳同学,并成了好朋友,她长的白白净净,不仅好看还斯斯文文的,再加上穿着比较好,和同学一起,很引人注意,受同学们喜欢。我们俩很投缘,经常一起踢毽子,跳皮筋,跳格子,抓石子等等,她知道我喜欢书,没事总是反复的看语文书,后来就从家里带了《故事会》,说是她妈妈买给她的课外书,可以借给我看,我如获至宝,一字不漏地仔细地看,也就是那时,我才知道有“课外书”一说,能拥有课外书是多么幸福的事!
由于大弟弟交友不慎,贪玩,成绩大滑坡,考得不好(我们俩的成绩差不多,都是排名靠前的好学生),被留级了,我如愿升入四年级。数学是陈老师,语文老师姓房,长得好看,还爱笑,笑的时候总是喜欢拿书挡着下半张脸,他也教我们音乐,记得最清楚的一首歌应该叫《独占潇洒》,之所以记得,是因为被第一句“愿生命化作那朵莲花”所吸引,那个时候还没接触过电视,也不知道它是《封神榜》的片尾曲,只知道这句歌词好美!所以后来很认真的一笔一划的把歌词抄完整,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迷上了抄歌词,想方设法的打听谁有歌词可以借抄一下,但收获不大。记得有一次写什么作文,我用了毛阿敏唱的一句歌词“妈妈呀,女儿已长大,不愿牵着你的衣襟走过春秋冬夏”做了结尾,还被老师表扬。那些抄下来的歌词,成了我最宝贵的课外读物,有事没事的都拿出来看几页,有的都熟记于心。
我四年级的同桌是个9岁的女孩,叫王珏,长的又瘦又矮小,起初我并不知道她是我的同桌,班级里也没人当她是同学,只知道学校新调来一位语文老师,她是那个老师的女儿,班级里的同学都以为她是跟在后面玩的,可能是她爸爸没时间管她,所以暂时放在我们班的。后来看她一本正经地坐着听课、写作业、交作业,一打听才知道她是转学到我们这个班,大家都很惊讶她这么小就读四年级了,好厉害!而全班同学竟然连她名字中的“珏”字都不认识,还是她告诉我们读音的。
到了五年级,王珏的爸爸成了我的语文老师,一个让人有点怕又很喜欢的老师,上课的时候严肃的让人不敢有丝毫的小动作,课后又像对待王珏一样对待我们,俨然是一位慈父模样。
数学王老师是师范刚毕业分配来的,高高瘦瘦的,戴着眼镜,一脸的严肃,给人一种望而生畏的感觉,只要不动声色的扫一眼,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哈哈,当然是女生欢喜男生愁啦,我们女生都偷着乐。班级里总有那么几个调皮捣蛋的,上课不好好听课,还总是捣乱,平时还喜欢恶作剧的欺负女生,老师也拿他们没办法,女生们也是敢怒不敢言的。这下好了,终于有人能制住他们了,女生能不乐吗?
五年级小升初考试,顺利通过,进入初中,离家更远一些。我们班有75人左右,黑压压的一片,坐下、站起都得小心翼翼,要不然会把后面同学正在写的字给撞歪掉,或者自己的课桌边缘会撞到前面同学的后背。语文兼班主任是年龄比较大的徐老师,数学兼英语是稍年轻的王老师,王老师是我们另一个隔壁村庄的,从小就听着他的励志故事长大的,隔壁村谁家的某某某好厉害,努力读书成绩好,出人头地当老师了等等。他做数学题是很厉害,可惜的是他的数学课大多数同学都听不到他讲的过程,课后去问他吧,还是过程讲的太简单,一带而过就是答案,让我对数学的热度有减无增,现在想想,应该属于那种会做题却不太会讲题的老师吧?
再加上他喜欢动手,班级里的大男生都是年轻气盛,好面子的时候,哪忍得了,有的时候打着打着凳子都用上了,拉架的、打架的乱着一团,吓得我们女生躲得远远的,有的赶紧跑出去喊班主任来解决,所以他的英语课我不太爱听,还提心吊胆的,再加上那个时候的英语课,就是上课的时候老师读一遍,再讲点什么,写点板书,总之一遍拉倒(不像现在有各种电子版的资料,不会读的还可以回家反复的听),所以班里的英语成绩也是不太乐观。
初一共四个班,我们班各科的平均成绩都不咋地,记得第一学期的语文期中考试,班级里70多人,4个人及格,最高分64,是一个男生,其它60,61,63各一个,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个。
图画课都是自习,没老师教,音乐课老师也姓徐,是个年轻的小伙子,上的课也不多,教的第一首歌应该是《俩俩相忘》,第一句是“拈朵微笑的花,想一番人世变换”,因为喜欢歌词所以大致还是记得的。历史老师不知道姓啥,他进教室后,就拿着书本读,边读边从教室前面走到教室后面,再从后面走到前面,来来回回,有不少调皮的同学就盯着他的背影看,看看老师会不会读忘了撞到墙,可惜令他们失望了,走到头老师会准确无误地转身。一课读完就自习,整本书读完后,剩下的课全部自习。思想政治课是荣老师,印象最深的就是书上到处划横线、做记号,然后就是背、背、背,下节课找人抽背,地理课是一点印象都没有,体育课貌似从上学就没有过。总的来说,我初一的成绩马马虎虎,最大的收获就是成功入团,抄了很多首歌词,接触到叫《作文选萃》的东西,还摘抄了一些好词好句+诗歌。
初二,是我初中时代过的最开心的一年!班主任还是徐老师兼教生物(但印象中没怎么上过这个生物课),政治历史英语老师好像一直到初三,数学王老师是我五年级时的那位数学老师,刚调过来的。物理祖老师也是刚成别的小学调过来的,后来认出他是我小升初考试时的监考老师,他的物理课讲的很有趣,让我对物理很有兴趣。
对语文盛老师的印象最深刻,就因为他的一句话,他个子不高,第一次进教室时笑眯眯的,对着我们说:“大家好!我姓盛,以后的语文就有我和大家一起学习。”然后不慌不忙地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一个“盛”字,不知道为什么,就因为这一句话,俘虏了好多同学的心,让人感觉到他的亲切谦虚、平易近人,以前没听过有老师这么说的,最多说一声自己姓什么,甚至一学期结束直到现在,都不知道老师姓什么的也不稀奇。盛老师的课幽默风趣,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有错就改,这一点很受同学们欢迎,平时的相处也亦师亦友,所以,初二,我的成绩除了英语有点拖后腿,其它的算是有所上升。
初三,除换了物理老师,还新增了一位化学李老师,很喜欢他的课,也很喜欢总是被他提问,几节课之后,我们就发现李老师的小秘密,他有本每节课必带的小本本,记着几个名字,叫人提问时就是按照那个名单叫的,从前到后反复轮流着提问,所以总被提问的我们都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被提问,按顺序会被提问到哪一题,然后暗暗地各自做好准备,哈哈,当然是每个人的回答或是去黑板上做题,都令李老师频频点头,喜笑颜开。
这一年本应该也是开心的一年,可惜的是在下学期,大弟弟主动退学了(他读初二)。说实话,我作为一个女孩子,能读到初中,真的真的很感谢我那大字不识几个,却很开明的父母,在我们村庄以及周边村庄,读初中的女孩子屈指可数,基本上都是读个几年级,就辍学回家帮着干农活,再大点就出门打工,然后听从家里的安排嫁人生子,所以我是幸运的!遇到了好父母。
每每走到外面,或是干农活的时候,总能听到那个别的人劝我父母,别让我读书了,出门打工还能帮衬家里一把,或是女孩子读书有什么用等等,父亲总是说:“孩子想读砸锅卖铁也得给她读。”“女孩子更要读点书,要不然出门打工连个厕所都不认识。”有的时候竟然当着我的面劝我别上学,我也知道他们是好心,我也明白家里的难处,父母的不易,都是土里刨食,地里的收成除去交公粮部分就所剩无几。每一次接过父母递过来的几百元学费,看着厚厚一摞,都是一张张小面值的票子,可想而知父母有多艰辛,可是我真的真的喜欢读书,我喜欢老师的教书育人,也喜欢军人的英姿飒爽,也曾幻想过将来有没有可能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明知道这些想法对于大山里的女孩子来说遥不可及,但总是忍不住偷偷地想。
大弟弟的退学,让父母很生气,骂也好揍也罢,劝说也无果,大弟就是不去学校,哭着说他不喜欢读书,以后长大了也不会怪父母的。母亲只能抹着眼泪把刚领回来的书又退了,退学后大弟去附近小作坊帮人编爆竹,没多久,十指的皮都磨破了,小指可以说是血肉模糊,母亲边帮他缝制套在指头上的小袋子,边偷偷的抹眼泪,让他别去,他又不肯,还笑着说没事,过段时间就好了,硬是坚持着,好像下半年就跟熟人后面出去打工了。
看着大弟退学,我很惭愧,他是喜欢读书的,成绩也很好,我们都知道他是想减轻家里的负担,我也曾无数次的告诉自己明天别去上学了,但又舍不得。一会儿又告诉自己要好好努力,别辜负了家人。就在这样的矛盾和愧疚中挨到了中考预选,中考前一个月左右会有一次选拔,也就是预选,通过考试的才可以继续学习参加中考。当时是4个班,除了中途个别退学的,每班还有70人左右,最后好像只剩下30人不到,我们班有7个,预选后的一个月也不知道是怎么度过的,没有那种可以去县城参加中考的喜悦之情,亲戚们都建议女孩子考个中技就很好了,但结果连“中技”的边都没摸着。
本以为我的学习生涯就此结束,本以为自己也死了读书的心,但二舅舅说我可以去读职高里的幼师专业,让我和同龄的表妹一起去(表妹去了,现在在老家的一所幼儿园里工作),可惜那个时候的自己目光短浅,也可以说是有点心高气傲吧,觉得小学都没人读,没听说过也没见过什么幼儿园,更没可靠的关系(有关系的可以弄到学校里面去当代课老师),读了幼师回来干嘛?还不如去复读一年,考个更好的,父母说随便我选择哪个,他们都支持!一时头脑发热,我放弃了填好的幼师报名表,选择了去复读,也就是这个选择,让我悔不当初,以至于我现在偶尔还会梦到那个时候,还会为自己的选择而后悔,告诉自己不复读就好了!
我后悔的不是没有选择去读幼师,而是不应该复读继续拖累家庭,应该选择出门打工,为家里减轻负担。复读的那一年,真是压力山大,面对别人指责我的“不懂事,不体谅父母”,我无言以对,每天上下学都躲着人走,就怕别人说点什么。我也很自责,也想过就此退学,但如果退学的话,父母辛辛苦苦攒的几百元学费也浪费了,也会让父母感到难过,于是又告诉自己,那就厚着脸皮好好的读吧,不辜负父母,也读出个好结果给别人看看,就这样每天反反复复地矛盾着,纠结着……
后来连上课都会胡思乱想,后悔、自责,自我安慰轮流着来,班主任也曾找我几次,问我是不是有什么心事,我说没有,他劝我别想太多,不要背着思想包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也想啥都不想的,可偏偏脑子闲不住,连做梦都能梦到,时间长了上课都没精神,我也知道自己这样不对,想好好调节自己,但那个时候的自己就是无法调节好自己,以至于到现在还能偶尔梦到 。
又一次坐上大巴车,一路颠簸去了县城参加中考,整个人都提不起精神。这次住的地方虽然离考场有点远,但路程还是挺好记的,老师领着我们走一次就记住了。前面的考试都没出错,第二天不知道怎么滴,走岔了,越走越感觉不对劲,不像去考场的路,当时有点慌,赶紧往回跑,但还是不对,人生地不熟的,我站在原地好久也分不清到底该朝哪个方向走,后来问了旁边的一位老大爷,他热情地帮我指路。幸亏我出发的早,赶到考场还可以进去,但气喘吁吁的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写完卷子的,这件事一直到现在都没敢在家人面前提过。
结果不尽人意,听母亲说,好像是唐老师特意帮忙问的分数,然后告诉她的,以几分之差没达上中技的分数,具体的情况以及当时母亲是怎么说的,我没完全听进去。只记得当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没考上”,然后迅速地低下头,眼泪不由自主地直往下掉。母亲说没事的,就差一点,要不再复读一年?要是不想去原来的学校,我们想办法给你换个学校复读。我说不读了。母亲又说,那你以后会后悔的。我说:“不后悔!”说出这句话,感觉自己轻松很多,虽然后来父母又问过我的意见,但我还是放弃了!我的读书生涯就此结束了。
但愿从此以后,读书时那摆不脱,又甩不掉的压力不再入我的梦!
(以前断断续续的记录着,2025.2月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