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观影记:人只有豁达,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最近,看了四部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电影,都是以家庭为题材,多讲述普通平凡人物的日常生活,来体现家庭人物的关系,对于感情温情而克制,又直击人心。

是枝裕和在毕业后,曾从事过制作纪录片的工作,因此影响到后期作品的风格,甚至有意“通过彻底的虚构故事来追求真实。他曾说电影是他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比海边深

《比海边深》讲述的是梦想成为小说家的良多,中年仍穷困潦倒,在台风天来临的晚上,在母亲家里,通过母亲的帮助,修复和妻子儿子的关系的简单故事。

这部电影最令为打动和让人思考的是母亲和良多的一场对话。尤其是母亲的回答朴实又有富有哲理。

“总是失去了才懂得珍惜。这样的话,每天都不快乐。所谓幸福啊,就是放手了也就得到了。我啊,到了这个岁数了,还没有比大海还要深的爱过谁,肯定没有吧。对一般人来说,还是因为没有才能活下去啊,及时这样每天也得开开心心的啊。”

儿子良多即使再“大器晚成”,工作生活一团糟,和丈夫一样的有赌博、撒谎、懒散的毛病,母亲仍以乐观的心态对待,还会去上小区老头的音乐课,喜欢听收音机,尤其爱听邓丽君的歌。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理想中的大人,重要的是为了实现梦想而去努力生活。”这是良多和儿子的谈话,听起来有些讽刺。良多最不喜欢别人和他父亲对比,他不喜欢父亲的一些陋习,却又不知不觉的和父亲有一样的“爱好”,而他对父亲的和解,是在典当铺,通过老板说父亲在意儿子良多写的不怎么出名的书。

导演是枝裕和本人和父亲的关系也不是很好,在他的作品中父亲的角色表现很弱,有些是旁观者的视角(步履不停中的父亲角色),有些甚至是缺失(比海边深、海街日记等)。这种缺失的亲密关系在他的作品中得到表达。


步履不停

《步履不停》和《比海边深》看作是姐妹篇,都是中年不得意的男人在父母家发生的故事。讲述的是中年失业男人带着二婚的妻子和儿子来到父母家生活的片段,表达对去世父母的怀念。这部电影甚至都算不上什么情节,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父母家的一些拉家常的对话。在平淡中又交代了父亲和儿子的关系,父亲和母亲的感情,儿子和继父、婆婆和媳妇的微妙心理。

如父如子

《如父如子》讲述的是两个家庭的孩子出生在同一家医院同一天,因为医院护士的有意错失,造成两个家庭小孩调换。在发现这一切后,两个家庭发生变化的故事。

这是导演成为父亲后的一部作品,也蕴含着是枝裕和因为工作对家庭缺失陪伴的一些思考。

电影带给我的思考有两点:关于生育之恩和养育之恩的较量,富裕家庭是否比中产阶层家庭更容易培养成幸福感的小孩。

对于第一个问题:对于血缘关系,我们无法轻易的改变,多多少少会收到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但是即使是养育,在爱的陪伴下,随着时间的增长,小孩更多的会受到身边人的影响,尤其是日常的行为习惯和语言表达。

第二个问题:通过看影片答案是否定的。即时富裕家庭能够给予小孩最好的物质条件和最好的教育环境,但缺失了父母爱的陪伴,小孩是没有安全感的,不快乐的。乖巧的庆多交换在真正的父母家生活一段时间后,虽然仍然想念之前的父母,但明细比之前活泼快乐了许多。这点提醒我应该对小孩多陪伴一些时间,和小孩一起渡过一些快乐的时光,让她留下美好的记忆。


海街日记

《海街日记》讲述的是三姐妹在父亲去世后,将继母的女儿接回到老房子,一起生活发生的故事和心理变化过程。

这部电影中即使出现几次葬礼和祭奠,但是这几部中画面最温馨的,四姐妹性格各不相同,在老房子里生活,一起腌梅子酒、放烟花、去海边、在留有父亲故事的小店吃东西等等日常生活。虽然他们有争吵各自有心事,但影片克制的表达和唯美的画面,以温馨的亲情关系打动人。仿佛这四姐妹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

《海街日记》剧照


是枝裕和的电影没有明显的人物冲突,描述的大多是日常琐事,情感表达也很平淡,有时候看起来还会觉得有些无聊,但不影响导演对渺小人物的刻画来打动观众,适合一个人安静的时候观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