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碳账户"变成"钱袋子":广东这份文件如何激活绿色金融新密码?

在"双碳"目标的浪潮下,企业的"绿色资产"如何变成"真金白银"?这个问题曾让不少控排企业犯难——手握碳排放配额却难以质押融资,金融机构也因规则模糊"不敢贷"。而近日广东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碳排放配额担保助力绿色金融发展的若干意见》,正用制度创新给出答案。


一、碳配额质押:被"卡住脖子"的绿色融资路

作为全国首批碳交易试点省份,广东碳市场年交易量长期位居全国前列,企业手中的碳排放配额本质上是稀缺的"环境资产"。但长期以来,这类资产的金融属性始终未被充分激活:企业想用配额质押贷款,却不清楚该找哪个部门登记;金融机构想放贷,又担心配额价值波动大、处置流程不明确。数据显示,广东碳市场中通过质押融资的规模占累计成交额的比例较低,规则缺失成为制约碳金融发展的关键瓶颈。

这种"有资产无渠道"的困境,让不少企业错失转型良机。一些制造业企业在节能技术改造中投入大量资金,设备升级后虽降低了碳排放,但设备折旧周期长、日常运营资金需求大,若能将未使用的碳配额快速质押获得融资,本可大幅缓解短期资金压力。而金融机构同样陷入两难:碳配额不同于传统抵押物,既缺乏统一的评估标准,又存在处置规则模糊的风险,一旦企业违约,质押物能否顺利变现成为未知数。


二、十三条新规:给碳配额上把"法律保险锁"

此次广东出台的《意见》,正是瞄准这些痛点的一次系统性破局。文件从法律界定、登记规则到纠纷处理,用十三条具体措施为碳配额质押融资"立规矩"。最核心的创新在于两点:一是明确碳排放配额的法律属性,将其正式列为合法质押标的,彻底解决"能不能质押"的争议;二是首创"人民银行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省级交易平台"双登记模式,企业在交易平台完成质押登记后,系统会实时冻结配额,既避免了重复质押,又能防止企业恶意转移资产。

更让市场主体安心的是司法保障机制。《意见》提出"诉前协商优先,司法诉讼托底"的原则,一旦出现违约,法院会优先支持双方通过协商处置配额;若协商不成,也会依法保障质权人通过拍卖、变卖等方式实现权益。这种制度创新让金融机构吃下了"定心丸"。多家银行表示,将加速布局碳金融产品,通过质押融资为企业提供低成本绿色资金支持。


三、从"破题"到"解题":广东样本的绿色金融启示

这份文件的落地,不仅让广东的碳市场更"活"了,更给全国绿色金融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作为全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的碳金融探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从全国首个碳普惠制试点到率先开展碳配额线上质押融资,每一步创新都在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探路。

有专家分析,《意见》的意义远不止于解决融资难题。通过明确碳资产的金融属性,它能倒逼企业更主动地管理碳配额:一方面,企业会通过技术升级减少碳排放,腾出更多配额用于融资;另一方面,金融机构的参与也会引导社会资本流向绿色产业,形成"低碳受益、高碳受限"的市场导向。

从"不敢贷"到"愿意贷",从"沉睡资产"到"流动资本",广东用一份文件激活了碳金融的一池春水。正如参与文件制定的法律专家所说:"这不是简单的规则修补,而是通过制度创新让绿色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企业、反哺生态。当每一吨碳排放配额都能转化为发展的动力,'双碳'目标的实现路径就会越走越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