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早晨,迎着 ,太阳、微凉的晨风。
在家门口坐上滴滴来到高速路口准备周日一天的学习之旅。
背对着阳光,时不时眺望着前方,车来车往,我在寻找那一辆载我们去省城的车……
第一堂是来自意大利的专家的讲课,世界级血管通路专家。此刻才知道,在国外,在成人儿童PICC,已经开展了IC-ECG引导下PICC穿刺导管尖端定位。尖端的定位有三种:ECG、X片、B超,而在这三种中,在他们那,ECG是首选也是首用。听着问教授在ECG下穿刺的还需要进行X片定位吗?或者说是验证?教授告诉我们,不需要,他们已经经过了大量的临床实践,大数据研究表明ECG下的穿刺不需要再经X片求证尖端的位置,而且ECG的P波,QRS波的关系的形状表示尖端到达了一个什麽位置。而在国内很多很多ECG还是在一个启蒙或仍未启蒙的间断。而于我,也是今年不久前第一次看到和听到,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我从初次接触到小试牛刀到亲身感受大咖的课,实在是一种幸运。
感恩与珍惜同在!
另俩位大咖血管通路帅专家,猜猜是doctor or nurse?
第二位大咖是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刘洋老师,而在这堂课上第一次听到了关于PICC的雏形和沃纳.福斯曼。
“疯子与天才往往只有一念之差”。福斯曼就是这样一位天才。
福斯曼,德国的一名外科医生,1929年,在局麻下,将导管插入了自己肘前静脉,并带着这个管跑到了放射科。就这样福斯曼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使用PICC的人。1954年,他获得了德国科研最高奖莱布尼茨奖,1956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第三位是来自中肿的一位专家。她的课也是深入浅出、图文并茂, 让我们更加明白和易懂。
回来仍是滴滴,遇到的是一位有点奇葩又有点小计较的司机,不过还好,一路顺畅,平安回到。
来一张朦胧的美图,等待老师到来的间隙完成简书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