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对养育孩子之中的如何拿捏“爱与规则”感到困惑,今天在读到《3-6岁孩子的正面管教》中的《我能做!》这一章有了一点眉目,明白了一点“和善而坚定”的意思,也深切地意识到成年后的“我能行”与儿童时期的“我能行”息息相关。
埃里克·埃里克森在《童年与社会》中说,大约从两岁开始到6岁期间,孩子们会经历一个极其重要的成长阶段,他称之为“主动与内疚”。孩子们需要通过对外部世界的不断的探索活动来学习各种技能,正是这种儿童时期活动的主动性,培养和发展出长大成人以后,面对生活挑战的主动性,而那些不能培养出主动性的孩子们,长大以后面对生活的挑战总有挥之不去的内疚感,并且可能会相信自己什么事情都做得不够好。简单说就是儿童时期主动性的充分发展,造就了成年期应对问题的主动性。
而这种主动意识是需要有一定的界限和限制,也就是一种健康的主动意识,使他能够在此之内探索实验并学会,培养他对自己才有一个很努力的信念。也就是说在安全以及合适的行为创造性和勇气之间达成一种平衡,是养育3~6岁孩子的精髓所在。父母可以通过以和善而建立的方式,而不是以羞辱和惩罚来实施限制建立起这种平衡,避免给孩子造成逐渐造成一种内疚感。譬如在面对小孩子攀爬书架这样一件事情,说“爬上书架很危险,在什么地方攀爬对你来说才安全呢?”,是和善而坚定的;而说“我无法相信你这么不小心,你不知道这会让你受伤吗?”,这是其中隐含着羞辱。
培养出“我能行”心态的孩子,或许我们可以探讨一下,可以通过创造出一种增强孩子的主动性活动的环境,适合他实际能力的环境,来培养孩子的主动做事情的主动意识。譬如可以让孩子参与到家庭购物当中,给他安排一些适合的家务,在不断的参与做事情中,他的行为得到鼓励,他的主动性自然而然增强。
这两天就餐时间,二宝非常热衷于给我们演示他爬餐椅的分解动作,毕竟以前都是我把他抱到上面(我在写这段文字的时候,突然意识到孩子的能力越来越强,真的是在越来越离开妈妈的怀抱了,有点不经意间的欣慰又或者有点小失落?)。这是他自己他通过努力,自己爬上餐椅的动作,他又get到的一项新技能。“妈妈,妈妈,你来看,我是如何爬上来的!”看到我们的目光都集中到他这儿来,他就有点兴奋的,抬起右脚踩到餐椅的后边横杆上(餐椅是靠暖气片子放着的,我坐在餐椅旁边,餐椅的后面紧邻着一个储物架,所以此他爬上餐椅是从我身后餐椅侧后方 ),左手紧扒住椅背,右手扒住储物架,从窄缝中侧过身子,两只脚都踩在餐椅的后边横杆上,借助暖气片子,将右脚先迈上小椅子,然后费力地把左脚拉上来再完成,转身坐下,动作虽然有一点费力,但是颇有一种成就感。我对对他的行为鼓掌,表达了自己的佩服,大宝嘴巴撇了一下(她现在这个年龄正处于对弟弟看不上眼儿的时候,觉得弟弟百般不如她意,我理解为是姐姐对弟弟的一种另类的爱吧!)。看来以后对二宝的一些主动性行为还是多加注意,拿捏和界限与鼓励他积极行为之间的平衡,唯有多觉察,多践行,多记录!培养孩子的“我能行!”心态,也不是一蹴而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