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励志的书,还在小学的时候,就会有老师推荐给你,然而看的人少之又少。大概是因为书中没有什么曲折离奇的剧情,也没什么值得去深挖的思想深度。单从书名来看,貌似仅仅是讲述主人公的悲惨命运,以及在黑暗的日子充满的无限渴望。
有人说最令人尊敬的不是海伦凯勒。海伦取得巨大成就的背后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如果沙利文老师能够做些大事情一定会比她要强。读者面对台前的光鲜,只会想到这些归功于她自身的努力。
海伦很幸运,她的不幸把她的幸运毫不保留地呈现出来。
她两岁的时候,病痛摧残了她的三种感官,幸运的是她的智力正常;她恰好有一个中尉父亲,家境算得上殷实;在当时的环境下,适逢有人意识到对于盲人的关注甚至是专业研究,就像郝博士建立了盲人学校,发明了盲文。
如果没有另一位老师,安妮的老师莫美丽,安妮·沙利文又会如何呢?如果安妮·沙利文毕业的时候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她还会愿意做一只“小野兽”的家教吗?海伦有这么一位慈祥又明事理的母亲才得以使沙利文有所施展;如果发明电话的贝尔不是海伦的朋友,海伦又会如何?
如果卡耐基不是一个热衷奉献的人,海伦是不是要难以果腹?还有考试时给她提供的便利,与马克吐温、爱迪生、福特等人的交流相见。
海伦自己的努力是不可否认的,但是那些关键时刻帮助她的人,那些幕后甚至不愿意透露自己的人让这个有潜能的海伦终于发挥了自己的能力。
这部分写在前面,只希望大家对待每一件事都能多角度的去看,而不是单单看到表面。
海伦·凯勒
海伦的书里,她的心中有着对别人的爱与感激,这是她的人生主题。
海伦一岁的时候丧失听力,但是她没有向命运屈服,而是以一种乐观的态度来面对她那个没有光亮和声音的世界。她仅仅依靠触觉,成为了通晓5种语言、知识渊博的学者,并且学会了说话,从而能够更好地与人交流,这是不可思议的奇迹。
海伦用“忘我就是快乐”来克服生理上的缺陷所造成的痛苦,她的人生态度和她的努力使得她的世界变得五彩斑斓,充满了歌声与笑声。
相比于凯伦,我们大部分人很幸运,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自由的学习环境。
海伦是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一个度过了88个春秋,熬过了 87年无光、无声的孤独岁月的女子。然而却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建立起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
生活中,总会有人哀叹命运的不公,却一天到晚看着手机短视频消耗自己短暂的一生,明明是一个需要知识的社会,却总希望投机取巧,混吃等死。
“勇敢寓于灵魂之中,而不单凭一个强壮的躯体。”
海伦的不幸,大多数人会认为如此不幸的人,还能有什么“出息”?然而就是这样的躯体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考上了大学,一生写了14部著作,建立多家慈善机构,办成了一个健全人也不一定办得到的事情。
珍惜现实,才能拥有未来,这是“珍惜”的价值所在,也是生活的辩证法,与海伦相比,许多人可能都会感到惭愧,虽然有健全的身体,却常常像她说的那样,有目光却短浅,为失去的东西痛苦,为得不到的烦恼,却偏偏对拥有的东西不珍惜,不懂得把握。
当书名中的问题面向我们自己的时候,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会做什么?你会不会觉得三天太短?乞求为什么不多给几天,甚至永远得到光明(我从来不觉得人有多高尚,甚至我更加偏向人丑恶多一些)。
比之泰戈尔,海伦的见识与能力显然还是很有限,也有许多疏漏偏颇之处,但这样的比较很不道德。所以我很喜欢她的书中的那句话:
“假如你有一双好眼睛,就好好地利用它,仿佛它是第一次用,或者最后一次用。
假如你有一双好耳朵,就好好地利用它,仿佛它是第一次用,或者最后一次用。
我想,假如你有一颗好使的心,就好好地利用它,仿佛它是第一次用,或者最后一次用。
假如你有一个好头脑,就好好地利用它,仿佛它是第一次用,或者最后一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