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发生了一件事,突然让我觉察到了“恐惧”对我从小成长经历的影响。
昨天得到消息说今天上午要做核酸检测,于是我妈从6点多开始喊我妹和我起床,那时候我还在熟睡,在梦中被突然叫醒总是叫人难以愉悦。
但我并没有因此而起床,我妹也没有。因为根据过往的经验来看,只要12点之前去检测,都是可以的,早去往往还需要排队。于是我又睡了过去,随后我妈隔一段时间就来叫一遍。你大概会理解我的这种感受,想睡,但是又不敢睡的太死,因为大脑的认知资源被占用了。一些突如其来的事情占据着我的大脑,一方面不确定我妈下一次叫我是什么时候,另一方面你还不能睡的太死,还要及时起来做核酸检测。
这种「大脑持续过载」的状态,表现在外,就形成了压力或恐惧。所以你大概会理解,这个时间段里我的睡眠是担惊受怕的。
人的行为依据:做出假设——>采取行动——>产生结果
我妈的假设是:做核酸要早点去,万一去晚了怎么办?万一没做上怎么办?因为一想到错过做核酸可能会有一些麻烦的结果,所以会产生一种未知的恐惧,所以干脆尽早开始。但是你发现没有,她所谓的“万一”其实也是一种假设,只是更深层。
我的假设:因为之前的经历中,每次核酸检查工作人员都要待一个上午,所以12点之前去就可以了,不用过去担心起那么早。
所以我俩对待这事情,是截然不同的假设,导致行为也不同。
我为什么要说这个事呢?
因为我想到了我从小到大的诸多场景,比如,小时候担心会迟到,所以不敢多花时间吃早饭,然后早早到学校,甚至有一次我记错了时间,以为老师规定要5点到学校,所以第一个到了学校(因为恐惧);再比如,小时候担心写不完作业会有一些特别严重的后果,所以通宵达旦废寝忘食的写作业,甚至写不完都不敢去学校;比如,我妈做好饭以后,她会一遍一遍的重复叫我吃饭,这也会给我压力(你大概能想象一个老母亲喋喋不休的“关爱”)... ...
因为人的理智脑大约需要在22岁左右才能成熟,所以在此之前我们先成熟的是本能脑和情绪脑。这导致我们对外界的反应特别的敏感,它一定程度上让我产生敏感、极端化的自动化思维,比如一件在别人看来是小事,我会过不去,会崩溃。甚至很多年以前会恐惧语音、恐惧接触陌生人等。
虽然这些事情已经不在干预我的成长,我已经从底层的本质出发修正了这种自动化思维。
但是我依然很庆幸,今天洞察了这个小的场景对我过往成长的影响。
当我和我爸聊起来这个话题的时候,我爸说他每次出门,我妈就一个劲的打电话催他回家,问他在干嘛,他内心也是恐惧的。
我再举个例子,现在很多虎妈对孩子特别严苛,动不动就斥责命令孩子,这会出问题的,因为人的大脑带宽特别窄,即使你想好好学习,但是这些斥责的话会持续占据你的大脑给你压力,你怎么可能学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