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傍晚,一个学生把她写的一篇文章给我看,希望我给她指点一下。
我看了一下,对她说:“你写作的目的是什么呢?只是蹭热点,求点赞、拉粉丝吗?”
她脸红了,说:“大家都在写这些啊!现在这个话题关注度最高,看的人最多!”
我告诉她,我认为,这样的写作没有什么意义。写作的人,最忌讳的其实就是跟风、蹭热点,除非你是娱乐记者或者营销号。如果真的爱写作,就尽量回避热点,写能长久存在,过一两年仍然有可读性的文章。别像大众那样,昨天写洪荒之力,今天写王宝强妻子出轨……这样的文章,也许蹭着热点,点击率会高一些,但这都只是暂时的,一年之后,这种文章,谁还会去看第二眼?
我还告诉她,写作最重要的并不是你写什么,而在于你做了什么。如果你的生活轰轰烈烈或者丰富多彩,你把这些写出来,就会赢得大家的喜欢。反过来,如果你的生活相当平淡,每天除了吃喝拉撒,就是做家务,那你文笔再好,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出来也没人喜欢看。
因为她很羡慕那些网红作者,总想写什么干货、写什么鸡血,总想分享思维观念或知识给读者,我劝她说:你不是学者,也不是专业人才,所以就别学别人写什么干货和鸡血了……你就写你最熟悉的,最感兴趣的,有真情实感的内容,文章要有细节、有独特情节,要发掘你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优势。你不需要分享什么干货,你只要过好你的生活,同时也写好你自己的生活就可以了。
我有个朋友,很推崇一个写作的女子,她从不写鸡汤,只写自己的生活,就这样写了近两年,然后有了近百万粉丝,靠打赏就足够过很富足的生活了。她被人喜欢,不是因为她写什么干货、热点、鸡血,而是写的都是她自己的生活。她优雅的生活态度,和对生活的真诚和热爱,打动了大家。我也喜欢这样的女子,不喜欢干货虽满却没有个性或者追热点的文章。
文章其实分两类,一类是技术性的,一类是情感性的。前者可以是干货,可以不带个人色彩;但后者切忌是干货,必须是有感情投入其中,必须把自己独特的个性写出来。你不懂特别专业的技术,所以你更适合写后一类文章。千万别照前面那种类型的文章的风格写,全是套路,会让你的文章可读性变差。
在艺术界,长期以来,都有这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派认为,艺术来源于上帝,应该是纯净的,不应该参杂任何个人色彩,否则就是对艺术的亵渎,所以他们提倡为艺术而艺术。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艺术如果不倾注个人情感和色彩,那就只是毫无生命力的东西,根本不是艺术。
在音乐界,前者的代表是海顿,后者的代表是贝多芬,两人曾经激烈争论过。
在美术界,后者的代表人物是梵高,文学界后者的代表是鲁迅。
哲学界,前者的代表是黑格尔,后者的代表是尼采……
各个领域,几乎都有这两种对立的观点存在。文学更是如此,是写作的时候,是超然于外呢,还是把自己的个性和情感投入其中呢?
反正,我更喜欢后者。
再回到话题,我旗帜鲜明地反对写作者把注意力放在热点上,更不建议跟风写热点。我认为一个写作者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长上。
我订阅了李笑来的专栏,在一开始,他就说过:人最宝贵的是注意力,但注意力容易掉到下面三个大坑里。
分别是:随大流、凑热闹、操闲心。这几天就验证了这一点,洪荒之力让无数人凑热闹随大流操闲心;今天的王宝强离婚更是如此……
就连简书、微博等各类媒体平台的文章,也都被这个话题霸占。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又有多长的寿命呢?更有很多人为了追求点击率,故意标新立异,故意扭曲价值观……
想起一个文友,他是写时评的,为了时评好发表,他的时评,越写越无聊,越写越5毛,越写越难看……
其实,不仅写作不要追热点,做人更不能追热点,随大流、凑热闹、操闲心只会让一个人越来越平庸,而且没有翻身的机会,因为精力都浪费在这三个大坑里了……
随波逐流的人,没有重心,三心二意,想要脱颖而出,机会反而更渺茫。不追潮流,坚持做自己的人,更容易不断积累,水涨船高,成名反而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