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刚接触朋友圈,为满足少年人特有的小小虚荣心、渴望被关注的小小满足感,每发一条动态前,揣摩词句良久,力图构建美好生活下的高级知识分子形象,呈现最佳人设。每一条动态发送后,如同参与面试,耐心等待众多“好友”的关注点赞及评论。我将生活硬生生地过成橱窗里陈列架上的商品,路人可能匆匆投以一瞥或是短暂驻足,便继续赶路。
人人都希望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探寻日常生活中的珍贵点滴,抓取平淡人生中的小确幸。乐于分享是好事,但不必把生活过成一出永不落幕的戏剧。当我意识到这点后,我在设置中清空了发现页的所有功能,包括万能的朋友圈。我把重心放在自己真实的日常生活,两点一线,枯燥且充实。长时间的朋友圈“戒断”,保证我“圈”外活动的富余,我不再拘泥于小小的网络世界,更关注线下人际交往带来的真实感。
人类学家罗宾邓巴上世纪90年代提出“邓巴数字”:人的认知能力只能使一个人维持与大约150个人的稳定人际关系。
年少时认为通讯录里不断增加的好友,代表着人际关系圈的扩大。回过头来,除了工作必备联系人,我总会定期清理私人通讯录,立志打造一群积极向上的圈内好友,反哺正向能量。关注自身生活状态的同时,偶尔也会随意点开对方的朋友圈,了解近期动态。就如同抽盲盒,你永远不知道身边人“蛰伏”那么久,会做出哪些人生中的小成就。人生轨迹各有不同,即使我们将成为两条短暂相交的射线,只要按照既定目标向前走,我们终能到达梦想的彼方,不留遗憾。
*五颗小豆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