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总有一些很难下决定的时刻。
表弟毕业后想申请去西藏,但是他爸妈坚决不同意,他不知道自己到底该不该坚持;
朋友答应了要去参加儿子的毕业典礼,但临时又收到了领导让他出差的通知,他正在为该成全哪一方而犹豫;
舍友兴趣广泛,规划了一堆的个人生涯目标,但是根本没有精力全部实施,他不知道该把哪一些舍弃;
……
我们总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但是大部分人其实并不善于做选择。
面对不得不做的选择,人们常常寄希望于直觉,或者选择跟着“大部队”走,但这样选择的结果,未必都是最优的,有时候还会造成难以逆转的失误和过错。
如何才能做出方向正确,且让自己不后悔的选择呢?如果你也面临这样的困惑,那下面的这3条决策原则,你一定不要错过。
10-10-10原则
我敢肯定这个原则你看过一遍就能记住,因为它真的太浅显易懂了。
那什么是10-10-10原则呢?
知名的商业记者、前《哈佛商业评论》主编苏茜·韦尔奇这样给它下的定义:
当你碰到必须抉择的事情时,请先思考:
这个决策10分钟后会有什么后果?
10个月后又会怎样?
10年后又会有什么影响?
当你想清楚了这几个问题,你的困扰也会随之迎刃而解。
是不是挺简单的?那具体效果怎么样呢?我们来解决一个实际的问题试试。
朋友早就答应了要去参加儿子的毕业典礼,但是在典礼的前一天,朋友临时接到了要去出差的通知。
那对于朋友来说,去哪一个才是他的最佳选择呢?
如果用10-10-10原则进行分析的话,就会是这样:
第一个10:10分钟之内,朋友选择任何一个选项都会带来麻烦,不是领导失望,就是孩子不开心。
第二个10:10个月后,通过一些弥补措施(比如更加努力的工作或者给予孩子更多的宠爱),朋友当初的痛苦感会消失,领导或孩子的情绪也早就趋于稳定。
第三个10:10年后,朋友的领导记得这件事的几率小之又小;但是对于朋友的儿子来说,如果那天爸爸没有参加他的毕业典礼,他可能会一直记得爸爸缺席了他生命中很重要的一次活动。
如此一来,究竟该选哪一方,答案是不是就显而易见了?
那为什么要分为10分钟,10个月和10年3个阶段呢?
因为很多事情在不同的时期来看,其影响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中间设置3个检查节点,可以让我们在整个决策过程中免受情感因素的影响,迫使我们考虑这个决策可能带来的长远影响,进而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
而如何具体应用这个原则,我们可以遵循这样3个步骤:
列出目前令你进退两难的困境、危机或者麻烦。
收集资料,然后诚实、详尽地写下每个预设解决方案在10分钟、10个月、10年后将会产生的结果。
观察列出的所有搜集的材料,看他们哪一个更符合你内心深处最基本的价值观——你的信仰、目标、梦想或需求,然后把它选出来。
我们不能完全预知未来,也不可能完全避免失误,但是通过10-10-10原则,可以让我们尽量减少未来后悔的几率。
所以,如果一件事情,只有当下会开心,十个月后会无感,十年后会伤心,那么,你最好还是别做。
双目标清单
双目标清单,是全球著名投资商沃伦·巴菲特给他的私人飞行员Mike Flint提出的决策建议。
Mike Flint做了巴菲特的私人飞行员十年之久,还曾为美国四任总统开过飞机,但是他在事业上还有很多其他的追求。
有一次,他和巴菲特在探讨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时,巴菲特让他做了这样一些事。
首先,他让Flint写下他职业生涯最重要的25个目标清单。Flint照做了。
随后,他让Flint重新审视这个清单,然后圈出自己认为最重要的5个。Flint也照做了。
然后巴菲特问Flint:“你现在知道该怎么做了么?”
Flint回答道:“知道了。我现在会马上开始着手实现这5个目标。至于另外20个,并没有那么紧急,可以放在闲暇的时间去做,然后慢慢把它们实现。”
看起来是不是没毛病?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可能都会这么做。
然而巴菲特却给出了完全不同的答案:
“
不,那些你并没有圈出来的目标,不是你应该在闲暇时间慢慢完成的事,而是你应该尽全力避免去做的事,你应该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它们,不去花任何的时间和注意力在它们上面。
这就是双目标清单。一个清单代表坚持,一个清单代表舍弃。
很多时候,比起“有所为”,“有所不为”会更为关键,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非常有限。
如果一段时间内设置的目标太多,那么到最后可能哪个目标都实现不了,因为你没办法做到专注和聚焦。
而双目标清单,正是通过舍弃一些次要的目标,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到更重要的事情上去。
所以,如果你也正在为自己的人生感到迷茫,或者正在面对众多目标而不知所措,那么不妨也这样尝试一下:
认真思考并写下你这辈子你最想实现的25个目标。可以多花一点时间,但一定要想清楚!
回顾、检查自己所列的清单,找出自己觉得最重要的5项。
现在你手上有两份清单。第一份清单,是我们圈出的最重要的5个目标;第二份清单是剩下的20个目标。
专注最重要的那5个目标,全情地投入,然后忘掉剩下的那20个。
5why分析法
5why分析法既是一个思考工具,也是一个决策工具。
它最早是由丰田公司的丰田佐吉提出,说的是我们在碰到问题的时候,至少要问自己5个为什么。
虽然是5个为什么,但其实并不限定只做“5次为什么的探讨”,有时可能只要3次,有时也许要10次,关键是要通过层层剥洋葱式地自我盘问,顺藤摸瓜,找到问题背后的根本原因。
那这个方法如何帮助我们进行决策呢?我还是以一个实际的问题为例来向你说明。
表弟早就做好了毕业后去西藏的打算,但是每次和爸妈商量这件事,都会惹得他们非常不高兴,到底要不要继续坚持,他内心非常地纠结。
然后,我用5why分析法替他分析了一下:
爸妈为什么不同意?
因为他们担心我。
为什么会担心你?
因为我从小没吃过什么苦,自理能力比较差。
为什么自理能力比较差?
因为很多东西都没有学。
为什么很多东西没有学?
因为之前爸妈从来不让自己插手。
为什么从来不让你插手?
因为他们有点溺爱我。
……
你发现没有,其实当我问到第3个为什么的时候,答案就已经很明显了——想要解决爸妈不同意的问题,根本无需放弃理想,只需要提高自理能力让他们放心就行了。
所以,5why分析法就是问几个为什么这么简单?
其实并没有那么容易。
因为在5why分析法中,问题并不是随便提的,只有所提的问题围绕主题进行,才是有效的,也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换句话说,偏离主题的提问(为什么),并不等于5why分析法。
所以,提问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什么呢?我觉得至少要包括这样3个方面:
要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进行提问和分析。
不要只从自身之外的方面找原因。
要绝对地客观。
工作中、生活中,问题其实随时都在我们身边,我们直接看到的、感觉到的大部分都是显性问题,在这些问题现象的背后其实隐藏着更多的隐性问题。
5why分析法可以帮助我们识别这些隐藏在现象背后的问题,让我们看清事物的根本,从而更好地进行决策。
分割线
这3条原则,被我放在手机备忘录的第一条,每当我想法很多、思绪很乱的时候,就会翻出来对照着进行思考,然后事情就会变得清晰很多。
所以,也强烈推荐给你,希望你不仅仅是要学会和理解,还要认真把这3条法则,贯彻到自己的行动之中。
最后,这3条原则,哪个对你的启发更大呢?投票告诉我吧,如果你还有更好的决策建议,也欢迎你在留言区进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