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没有长时间地离开过家,人生的前十八年一直在父母的照顾下,几乎没有自己亲自做过什么事情。来北京上学之前,心里充满了对自己什么都不会的担忧。
从前是个不折不扣的路痴。每每和朋友出去从来不看路线,只认识家和学校之间的路,反正自己毫无方向感也懒得认路,好在身边总有愿意出门前替我查路线给我带路的人。寒假回家打车的时候,在电话中给司机描述自己的位置,司机问我在路的哪边,但是根本不识东西南北的我只能干着急。在断断续续又乱七八糟的描述后,司机终于接到我,上车后第一句话就问“你不是本地人吧”,我只能无奈地告诉他我在这座城市生活了十八年之久。
离家之前从来没有自己套过被罩洗过床单,从来没有自己剥过柚子的皮,中午放学晚五分钟回家我爸都会把电话打给我同学或者朋友,中学六年和我关系好的同学手机里几乎都存有我爸妈的联系方式。
但是就是这样子的我,在北京的时候,每次出门自己查路线自己找地方,遇到目的地极其偏僻地图上标注不明确的地方,只能靠有时候并不靠谱的手机导航或者问路人找到地方。有一次假期结束回学校,忘了什么原因一个人拖着行李箱在高铁站和地铁站间倒车,去一个从来没去过的地方。就是这样子的我,第一次在学校宿舍里给被子套被罩用了快一个小时沮丧又烦躁。就是这样子的我,现在已经对于北京的地铁线路了如指掌。就是这样子的我,发烧的时候自己去食堂找粥喝还被食堂的皮蛋瘦肉粥齁到半死。当时自己坐在桌子跟前喝药的时候心里真的充满了对自己的可怜境遇的凄苦感和不知道从何而来的强烈的自我感动。
但是想想,这些其实也没有什么啊,这些本来不是生活本来的模样吗。
生病了吃药不是天经地义的吗,不认识路看导航不是天经地义的吗,自己洗衣服也没什么可炫耀的啊。就是因为在这些事情前面加了一个“独自在外地”的标签就听起来好像是做了什么不得了的事情,学会照顾自己学会看地图难道不是应该具备的技能吗。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留学容易得什么样的坏习惯?”“大概是患上了最容易感动自己的矫情病”“拼了一个宜家家居就觉得自己女汉子了,开了一辆Uhaul搬家就觉得自己非常独立了,赶作业各种due就觉得自己为了学习付出很多了,一天24小时里挤满了时间表的时候就觉得自己的人生要崩塌了”。
觉得对到不能再对,生活本来不就是一地鸡毛吗,为什么要在本来的生活前加一个标签让自己感动到无以复加。
一夜之间,志愿突然就成了人人都在做的事情。朋友圈里充斥着和支教地区当地学生的合影和自我感动的言论。一直不喜欢现在很多人做公益的态度,公益本身就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站在平等的位置上给予对方最好的帮助,然而很多做公益的人本身就把自己放在一个更高的台阶上,将公益将志愿当作自己人生的一份经历,当作履历表里漂亮的过程或者不同的谈资。就像支教,一拨又一拨的志愿者每次给孩子们讲述毫无关联的内容,对于孩子们建立系统性的知识体系没有半点帮助,没有人真正想了解孩子们需要的是什么。到头来收获的只有自己的感动。但是真的有一些人是热爱公益并且不以感动自己为目的的,对于这样的人,我只有满满的敬意。
过于轻易就被自己感动的人,估计也做不了什么大事吧。
好在及时发现了自己奇怪的刻奇倾向,不然朋友圈里又会多一个每天哭天抢地喊着我最棒我最独立我最忙然后配上一张满满schedule的自我感动癌患者。
虽然我现在依然矫情又烦人,可是你们还是要一如既往地爱我呀。
(转载前需私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