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接到尹老师通知12月10日回母校参加2016级师生座谈会邀请,回想从2013年回母校参加座谈会到今年已是第四年,前面三年都是到了之后临时决定想讲的内容,这次决定提前准备一点东西,也能提前发给大家,以便到时交流,达到此行的目的。有这个想法,一是我感觉前面几次的交流并没有完全达到我所希的目的,新生一般太过保守,没有充分交流的欲望;二是也许他们还不知道自己需要哪些内容,对未来几年或长远的人生道路认识还不够清晰,所以即使有人提问、交流,不外乎就业与工作、校园社团、奖学金等,而且大多以工作话题为主,显得目的重要性大于过程,忽略了这四年里本应最美好的时光。另一个原因就是从2002年成立环境科学专业以来,从最初在石油院校背景下,我们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就业难的事实,逐渐向全国环境类专业需求旺盛的背景下,就业形式有所好转;且从我第一次来参加交流会至今已经四年,当初第一批学生今年也已经大四,我也十分想了解当初来参加的现在已经大二、大三和大四的学生现在的情况,包括他们对未来工作、对大学几年学习历程、对社团活动、对恋爱情感等他们当初十分关心的话题的认识和想法。作为一个回顾性的梳理总结,也可以对我们这次及今后的师生座谈会话题定位和内容以指导。
这次交流会我想准备几个方面的话题。有个动画叫秦时明月我觉得很不错,里面诸子百家之一的墨家态度就是“天下皆白、唯我独黑。非攻墨门,兼爱平生。”我想从这句话展开。
一是对非是即否、非黑即白的认识。这是由从课堂学习到科学研究的一个转变,所以我想特别的聊一下。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大多数的课程都是简单定量化的指标,直至大学才开始有一些社科课程或交叉学科课程,已课程论文的方式考核学生的掌握程度,我认为这是新生需要了解和掌握的一个转变。以现在的实际工作来看,任何事物的两面性尤其明显,以往课程中以数学、物理、化学这些自然学科课程为主大多是需要学生深入掌握的,实际工作中这些都是基础但又不是不是直接使用到的知识;以我现在从事的水利水电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为例,其本身就是一个辩证的话题,如黄河下游泥沙淤积造成下游地上悬河,对防洪造成极大压力,但同时泥沙又是河口造陆的驱动因素,现在中游黄土高原植树造林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加上下游小浪底工程的控制,较好的控制了下游防洪情势,但同时泥沙量减少却使得河口三角洲退化,海岸侵蚀,我们每年都去黄河三角洲实习,用矿泉水瓶采集黄河水,泥沙量的改变显而易见。在此不深入展开讨论。
二是对个人道德品行和修养的认识。个人始终认为追求自身修养的提升是最终目的,道德品行是一个人能否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基础,虽然学业很重要,但在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的今天,管理、研究、教学等不同职业各自发挥不同作用。以在学校为例,我认为有几类行为是应当警惕的,比如考试作弊、上课占座、论文抄袭、酒后闹事。对于本科生来讲,我想前二者尤其值得引起重视,还有就是在奖项评选、综合测评等事件中,在申请入党等事件尤其不能忘记严格的自我要求,除了上述警惕,还应保持好同学师生间的人际关系,从以往回母校及跟着实习的经验来看,也许现在交流的方式变了,更多的是小群体、及线上交流,对这一点我谈不好,用一句校训送给大家共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三是怀疑精神与团队合作。进入大学不再是单纯接收老师讲授内容的过程,更多的是自己探索学习和研究,许多牛顿经典力学的知识在相对论诞生后都显得局限,敢于怀疑接收的知识才能开拓自己的知识系统。前几天看的一篇短文让我很有共鸣,李玉贵的一篇“我在大陆上课很紧张,因为这里见不得冷场!”,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搜索查看。在竞争环境中到大学转变是一个过度过程,今后也应当更多的转向团队合作。记得去年参加交流的时候,有个小姑娘惆怅于自己无法学习好高数、无机化学等课程,但老师却早已发现她在品行与团队合作方面的优点,这一年来我也在看她朋友圈的时候总是赞叹于他们小组的成果。
第四是善于倾听。每次回来参加交流,我说了很多,也有很多同学发问,也许应该叫做代沟,总之感觉聊的话题不在同一个点上的情况居多。这就像我们现在做的研究,有些是对于专家学者的,需要用专业的语言去表述,有些是对于公众的,就需要用通俗的语言去解释,科研与科普只是对象与表达方式的不同,也许就是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所以我现在回来,更多的愿意倾听大家说什么,比如我的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以及与我一起入学的同学们,每个人经历了十年左右的发展,与我不一样的人生是很有趣的。包括现在新生的经历,我想应该也都是与众不同的。在学校的时候有很多发言机会,最基础的是上课时分组讨论与作业,总有一个作为最终统稿发言的人,机会很难得,而现在我倒感觉没有那么多发言机会。
今年刚好是从06年入学以来的第十个年头,虽然离开了母校却始终情系石大,写一点粗浅感受作为讨论的开始,虽然都不够深入,希望能有所受用。最后,本着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和不破不立的精神,也欢迎对我的认识进行怀疑,这次回来我更多的愿意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