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1951年,杨绛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全国举行“三反”运动。年底转为针对知识分子,那时又称作“脱裤子、割尾巴”,雅称“洗澡”。杨绛很少参加“三反”运动的会,有人提出意见,她称:“怕不够资格”。此后有会她必到,认认真真地参加了“三反”运动。正是对这段历史的记忆和反思,促使杨绛在三十年后写出了《洗澡》。
内容简介:
北平解放初期,长年躲在角落的“北平国学专修社”改名为“文学研究社”后,一下热闹起来,各种人才纷至沓来,有解放后仍留在国内的,有从英美法俄归来投奔光明的,有作家,有解放区来的文艺干部,还有刚大学毕业的等等,不同目的,各怀心事,知识分子的种种心态、情状以及明争暗斗一一毕露无遗。
姚宓娴静深沉,聪颖有才华,本是名牌大学教授之女,因遭家庭变故,只能到图书馆做管理员。许彦成杜丽琳夫妇表面平安好和,实际上话不投机,没有感情。许彦成则和姚宓在借书、还书、整书的过程中产生了感情。但很快“三反”,又称“洗澡”运动开始了,于是每个人不得不从自己的小圈子里出来,接受当众“洗澡”,又不免都在风雨飘摇的年代为自己的前途忧心忡忡。
《洗澡》通过政治运动的描写,写出了知识分子的百态,以诙谐调侃的文字刻画了世态人心,也融入了作者自身的记忆,呈现出一段真实的历史记录,具有一种“史的精髓”。小说中暴风骤雨式的知识分子改造运动多的是政治和心术的角斗,却没有与源自内心的情感燃烧和共鸣达成默契的炼就,其结果也只能更多形式而已。同样,姚宓许彦成式的内在情感力量也不能与外在的社会之力相副,结果也一样是缺憾。不管怎样,在同样残缺的两者中间,毕竟“自觉自愿”才能够自主自由,这是杨绛赞赏改造的根本,同时也是她对于个人及其精神的信托和阐释。
《洗澡》中,杨绛的努力仍然指向知识阶层的精神革命或精神探险这一主题。当然,男女新型关系的建立也是“洗澡”的应有之义,是知识分子改造中最值得庆贺的成果。小说里涉及了多种复杂的男女情感关系,诸如余楠和胡小姐、余楠和宛英、许彦成和杜丽琳、许彦成和姚宓、方芳和“法国面罩”、朱千里和夫人等等。杨绛的本意或不在此,但在无形中却诉诸和梳理了物质和精神的两种基本关系。除许彦成和姚宓外,包括方芳和“法国面罩”在内的或夫妇或恋情的男女相悦都或多或少地建立在物质上面,换句话说,都还未能摆脱利害上的考量或私心上的算计,只是到了许姚那里,才真正跃升入精神层面。当小书房里姚宓的脸靠在许彦成膝上,许彦成的手搭在姚宓臂上时,小说正告,实际上只是表明“两人同心,一起抉择未来的道路”。不过,即便如此,连再熟悉也没有的杜丽琳和罗厚也都不能理解,其处境和命运也就可想而知。声言“我们互相勉励,互相搀扶着一同往上攀登,绝不往下滑”的姚宓的勇气和决心也就更多英雄的悲壮,更多寂寞和倔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