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柯榕树下~原创
从来没有一本书看到令我毛骨悚然战战兢兢,但是这本《我的凉山兄弟》做到了。自始至终,我都相信世间一切都是美好的,但当真正的无硝烟战争无止尽地蔓延开来,我们还能做什么?!
曾经,一度我都在纠结要不要把这本看到的书,并且是现实严重存在问题记录下来。今天,我还是说服了自己,也理应响应自己的内心,至少做到问心无愧!
该书的作者叫刘绍华,是一位来自台湾的人类学家。从2002年到2009年,她在凉山的利姆乡做了20个月的田野调查。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她跟调查对象成了很好的朋友,她亲切地称他们为“我的凉山兄弟”,这也是书名的由来。
作者认为,凉山诺苏青年沾染毒品,是一种对现代性的尝试。她所说的现代性和我们一般认知的现代性不同,指的是一种国家主导的治理计划,而凉山诺苏地区在短短几十年内,经历了两次重大的现代性转型。这两次转型分别是1956年的民主改革和1978年的改革开放。
在民主改革之前,诺苏人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的部落状态。诺苏社会中最大的权力机构是家支,相当于汉人的宗族。他们还有自己的宗教。开始民主改革后,诺苏人的传统习俗被斥责为落后,宗教仪式也成了封建迷信,家支活动和宗教仪式都转入了地下。
改革开放让诺苏人进入了市场经济,但是凉山的经济水平依然很低,诺苏人依旧贫穷。政府为了解决诺苏人的贫困问题,建立了定期集市,并建设了地方产业。在这个过程中,诺苏人熟悉了货币,知道了钱的好处,原先最注重的亲属关系也受到了冲击。诺苏青年看到了外面的花花世界,开始追求物质享受,走出凉山,也接触到了现代化的阴暗面——毒品。
在诺苏语中,海洛因和鸦片是一个词。20世纪上半叶,凉山是一个鸦片种植区。吸食鸦片,是件有面子的事。诺苏人不认为鸦片有害处,因此,海洛因也被看作时髦奢侈品。诺苏青年们开始吸毒,都是为了尝新鲜和展示自己的经济实力。很多人染上毒瘾,靠贩毒来赚钱吸毒,这也导致了贩毒的流行。手头紧张的时候,吸毒者就从吸食改成了注射,由于共用针头,艾滋病毒就这样传开了。
从1994年到2006年,凉山的诺苏人组织了轰轰烈烈的禁毒运动。禁毒运动的主力军是诺苏家支,也就是诺苏人的宗族。利姆乡,也就是作者刘绍华进行田野调查的地方,在80年代初重启家支会议,主要是为了禁毒。
最成功的例子是勒伍木牛组织的家支戒毒。他把吸毒者和贩毒者的手脚捆起来,不服从就殴打。此外,还实行连坐,5户家庭一组,如果有一户人家涉毒,组内的其他家庭也会跟着受罚。罚款500或1000元。一年后,成效显著,村里的不少吸毒者戒掉了海洛因,但也有人跑到其他地方继续吸毒。
后来利姆乡和临近的一个乡合作,成立了联乡民间禁毒协会,由勒伍木牛担任荣誉副主席。这是一个纯民间的戒毒组织,相当于家支戒毒的增强版。但是,作为民间组织,没有官方的资金支持,禁毒协会的运转主要依靠罚款。老百姓觉得罚金太高,也怀疑巡逻队贪污,而巡逻队员大多是义务劳动,没有工资,出力不讨好。再加上禁毒协会和警方产生了一些矛盾,最终不了了之。
禁毒协会的成效也并不是很好,因为同样的方法并不能在所有村子适用。年轻人也表示,家支戒毒作用有限,虽然家支很重要,但戒毒这件事,还是要看自己想不想戒。
刘绍华博士总结说,民间禁毒运动的失败,一方面是因为地方传统对抗不了现代危机,另一方面是因为个人主义的兴起,传统的亲族约束力下降。
由于凉山艾滋问题的严重性,国家开始参与到调查和防治中来。2000年12月,英国政府资助的中英艾滋病防治项目正式开展。下面简称中英项目。中英项目是当地,甚至整个四川省最重要的艾滋介入计划。它的主要目的是控制艾滋病的扩散,并提升防治能力。然而开展五年后,凉山的艾滋疫情却没有好转。
作者把项目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归结为两点:一是执行上出现了问题,二是执行者不了解当地文化。
一方面,凉山本身的医疗水平很差,中英项目的计划很难实施。工作人员水平很低,当地人调侃说,他们打针的水平还不如吸毒的好。此外,他们的态度也很消极,不愿意和村民多接触。对于治疗和宣传任务,他们抱着应付的心态,事情最终没有做好,也是意料之中。
另一方面,项目的设计者和执行者不懂诺苏文化,也不去调查当地居民的意见,想当然地照搬固有经验。最明显的例子是,艾滋去污名的宣传反而带来了艾滋污名。艾滋病在诺苏人的认知中,根本不算是一种病,所以也谈不上歧视艾滋病人。宣传艾滋防治知识的时候,因为诺苏人对艾滋病没有概念,工作人员只能用恐吓式的话语来提高他们的意识,导致了诺苏人对艾滋的恐惧。
区域性的毒品活动似乎看上去更令人疯狂,更令人歇斯底里,也是最不好控制的。当区域性的毒品活动继续向外蔓延时,将是一场无止境的硝烟战争……
或许,在大多数人看来,毒品与艾滋这个代名词离我们很遥远,遥远到无法想象,也遥远到无任何防备意识。但事实上是,它可能就在我们身边!!!
需要我们必须提起十二分的戒备心去驱逐它、抵御它、遏制它,没有人可以控制它对你的侵害,只有你自己!!!
还是这句话,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现在看来,这句话是多么掷地有声而又铿锵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