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人都有顺利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这既有天赋的原因,也有后期教育环境的因素,所以很大一部分的我们,在面对棘手问题的时候,会变得手足无措,无能为力,倒是也正常,能力有强有弱,结果有好有坏,如果下次面对问题时,你觉得无能为力,不如试试先解决情绪,再去解决问题。
“不会做的先跳过去”
这个几乎被所有老师都倾囊相授的考试方法,每个学生应该都有印象,老师们“科学”的应试方法是不断探索和总结下来的,简单却有效。
考试最忌讳的就是钻牛角尖,卡在一道解不开的题目面前,不仅浪费时间,也会很大程度的焦虑,结果就是会影响后边的答题咯,毕竟人在焦虑的不稳定情绪下,思考问题的能力会明显下降。
后来我好好想了一下这个方法,发现这个其实就是我说的“先解决情绪,再解决问题”,当然当然,有可能只是解决了情绪,问题没有解决,但是总好过情绪依旧焦虑,问题依旧存在。情绪确实是解决问题的第一要素,当心情不好时,大脑的奖赏系统(如伏隔核)和风险评估系统(如岛叶)的平衡被打破。举个例子:虑者倾向于过度规避风险,可能错过最优解;愤怒者可能选择冲动、短视的决策。所以,冷静冷静,你会变得聪明。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
去年大概也是这个时候吧,手头有一重点项目,前后跟进项目已经一个多月了,方案也是来来回回调整了13稿,在任务规定的节点当晚,方案还没有最终敲定,如果今晚没办法让董事长签批完成,就意味着这个任务节点逾期,后果就是有一定的考核。
倒也不是说无法接受这个考核,只是单纯觉得跟进时间过长,投入精力过多,如果前功尽弃,确实很可惜,毕竟距离项目落地的时间,没有多久了。所以就注定了当天晚上一定会加班,我被几个方案搞的焦头烂额,甚至乙方设计院到下班时间还没有提给我最后一版修改方案,在同事所剩无几的办公室,我连连叹气,而我们设计总监,也就是我们组老大,也在陪着我加班,不过不同的是,我在叹气,他在打游戏。
“哥你别玩了,能不能帮我想想办法,不然这个月又得吃考核了!”我埋怨到,
“你考核又不是我考核”,他甚至头都没抬,
“可是考核的话会连带你一起,你这个月绩效不能拿A了”,
“我看看”,他立马坐了起来。
在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讨论与争吵,我们筋疲力尽。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他轻描淡写的说道,“不吃饭心情不好,吃了会好一点”,然后我俩就出门去附近的饭馆,吃了一顿我很纠结的晚饭,因为我实在是放心不下方案。
奇怪的是,晚饭过后,散步回到办公室,我好像脑子清明了一些,设计院也将方案发了过来,仅用了不到半小时,我们敲定汇报方案,然后他就带着我去找董事长汇报,然后还是破天荒的第一次让我自己去汇报方案,最终结果还不错,在比选方案中董事长签批了其中一个,并夸奖我方案做的不错。原来心情好,真的脑子也变好了。其实没有那么神奇的突然顿悟,在整个吃饭散步过程中,我们其实一直在针对方案进行讨论,才逐渐确定了方向,但是跟在办公室那会不一样的是,心情真的好了,我首先解决了焦虑的情绪,然后才解决了问题。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实际上就是一次去坏情绪的抛弃。
我最近养成了个笨办法:手机备忘录里存着三件最开心的小事。跟合作方扯皮时翻出来看看上周通过的方案,被甲方刁难时回味上班路上看见的梧桐新芽。这招比深呼吸管用,因为真实的快乐能激活大脑前额叶皮层——就是那个专门负责理性决策的区域。
"先解决情绪"不是逃避的漂亮话,是像给伤口清创再缝合的医疗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