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虽小,能育万员学子,尊师重教有传承。
舞台很高,尚记百年树人,徳才双修说贡献。
沙棉于1972年年创办子弟学校,第一次招收150名小学一年级学生和146名初中一年级学生,暂借幼儿园三间房作小学3个班的教室,利用生活区北端简易房屋,作为中学教室和办公室。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职工人数的增多,学生人数也随之增加,为了适应教育事业的需要,1974年和1979年先后建造了两栋三层楼的教学大楼,1982年又修建一栋有8间教室的平房,至1985年止,子弟学校共有教室41间,办公室33间,全校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教职工由创办初期的20人增至158人,学生由300人增至2000人。
厂部每年拨教育经费约30万元,沙印与荆棉有一部分也在此上学,两单位也分别负担了一部分教育经费。
1985年,子弟学校划分为中、小学两个独立建制,设中、小学校长各一人,分别设有教导处、总务处、办公室等,中学部有高中与初中。全校有教职员工158人,其中教师125人,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43人,建校13年来,先后选派了十多名中、小学教师到有关大专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进修,另有一部分教师参加电大、函大、业余自学,师资力量日渐雄厚。
子弟学校除扩建校舍外,还逐步添置了一部分必要的教学设备和设施,开辟了物理和化学两个实验室,建有藏书23000余册的图书馆,供学生开展体育活动的篮球场、足球场、田径跑道等。
子弟学校在恢复高考时曾大放异彩,很多学子考取了名校,那一段时期主持工作的是陈文钦校长,“干校”分来的干部,陈文钦是一位尊师重教的好领导,他办校有热情,管理有经验,教学有方法,引来了不少外校与外地的名师,为子弟学校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沙棉子弟学校是以企业型式开办的学校,比不上沙市各大公立学校的硬件设施,但学校的老师兢兢业业工作,学校的学生努力学习,在整个沙市也是排得上名次的,曾考出过全市理科状元。
建校初始,沙棉子弟学校的教师待遇是比不上工厂工人工资的,也比不上其他学校的待遇,但老师们忠于职守,把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用爱心辅育孩子们善良诚挚与自立自强,用言行传道授业解惑,给孩子们一片晴朗的天空,一方勤奋的沃土。
感谢沙棉!给所有沙棉职工的子女有就近且价廉的学校读书,从幼儿园到高中,层层上升,不因攀比而懊恼,不因贫困而自卑,沙棉的孩子们自小懂事,在他(她)们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他(她)们永远不会忘记沙棉,因为沙棉,是他(她)们永远的故乡!
感谢子弟学校的老师!是他(她)们坚守岗位,用品徳与知识,教育出成千上万的学生,他(她)不求回报,默默耕耘在那偏僻的角落,他(她)们无私,他(她)善良,用知识浇灌着那些鲜艳的花朵,把爱心播撒在那些幼小的心灵。
感谢沙棉子弟学校的学子!是他(她)们的聪明勤奋,让沙棉工人生活虽苦却有家庭的温馨,是他(她)的懂事节俭,让沙棉的家长少了许多担心受怕,沙棉出去的孩子,永远不会比别人差。
沙棉子弟学校有一位史清湘老师,数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在讲台,她创立的以音乐背景辅导授课的方式,堪称一绝,受到教育界的同仁与所教学生的一致好评。1993年被市教委授予“骨干教师”称号,1994年被市政府授予沙市“优秀教育”荣誉称号。史清湘老师曾收到当代文坛巨匠冰心先生与艾青先生亲签的从北京寄来的烫金获奖证书,她从知青下乡时的锦瑟年华走入孩子群开始,到华发初生,她献身教育事业的烛光整整燃烧30多个春秋。她辛勤耕耘在田野里,时时有甜美的硕果,给予她回报与慰藉:参加全市教师优质课竞赛、全市普通话竞赛、全市语文教学示范课均一举夺魁。她所教的初中和高中十多人在全国、省、市作文以及语文知识竞赛中获奖,在初中和高中全市统考中,都有她的学生夺得全市语文单科第一名的记录。她和其他教师通力合作,还培养出了两届市中考状元,获得过全市高考文科第二名的好成绩。她写的教学论文多次被全国型教学书刊寻用并在各级各类竞赛中摘得桂冠。
还有李淑平老师,她平易近人,尊重每一个孩子,让每个花瓣都散发着芬芳。
还有文采飞扬的余达三老师,书法非凡的漆雕世彩老师。
(资料收集更新中,请各位朋友多提供史料,谢谢!)
(在此,游龙在遥远的岭南,遥祝重重阿姨早日康复!感谢所有支持我的沙棉前辈与同事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