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春节是节日;立春是节气。节日属于所有人,节气属于农民。
有时候春节比立春早几天,有时候立春比春节早几天。甚至有时候一个夏历年(农历年)里会有两个立春,譬如今年(丁酉鸡年)就有两个立春,一个在正月初六,一个在腊月十九。
2.
春节,就是宣告:新年开始了。
立春,就是宣告:春天开始了。
决定春节在哪一天的,是依据月亮的圆缺;决定立春在哪一天的,是依据太阳的高低。
中国夏历每个月的初一(第一天)称为“朔”,朔字左边是“逆”,右边是“月”,意思是月亮回归——从这一天开始,月亮将一天比一天丰满,直到约十五天后到达“圆满”,这就是“望”(在月光下能够看得很远)。然后,月亮又一天天清瘦下去,约十五天后到达清瘦的极点,也是夜晚晦暗的极点,所以这一天叫做“晦”(月光最暗淡,只剩下太阳依然盛大)。
再说一遍:以月亮的一次圆缺为一个月,第一天称朔日,最后一天称晦日,中间那一天称望日。
晦日和朔日的关系,就好像除夕和春节,它们连在一起,却相隔遥远:同一年的除夕和晦日,不仅总是在春节和朔日之后,而且整整相隔一年和一月。
3.
中国使用的传统历法(夏历)之所以被误称为“阴历”,是因为春节是依据月亮确定的。一月初一(也就是元日或春节),这个日子是圆周上的哪一点,这本来是可以选择的,但一旦确定,其它的日子就得以它为游戏的起点、逻辑的起点。这个日子依据太阳定,历法可以被称为阳历;依据月亮定,历法可以被称为阴历。
正如二十四节气的第一确定点是冬至,夏历年月日的第一确定点是春节。
把夏历称为阴历真的不冤枉?当然没这么简单。确定初一的依据确实是月亮,但确定一月(正月)的依据却仍然是太阳。
一年约十二个月,以那个月作为起点?
选择日照最短日(冬至)后面的一个月为一月(正月),这就是当前公历的选择,中国古代商代也曾采用。只是我们的“月”依据月亮的圆缺,第一天都确定在朔日;而公历是把一年平均分成十二个月,每个月的一号,大多数时候不会正好是朔日。
确定天气最冷后慢慢转暖的第一个月为一月(正月),这就是夏历的选择。大寒是可能天气最冷的那个点,如果大寒后的第一个朔日是春节,而大寒之后约十五天就是立春……就这样,立春和春节总是若即若离地相互伴随,有时碰巧就在同一天。
4.
采用夏历的好处是每个月的任何一天,只要抬头看看月亮,就能知道今天是一个月里的那一天。坏处是因为月亮圆缺一周是29.53天,而地球绕太阳一周是365.25天,也就是说,一年并不正好是十二个月,多了十多天怎么办?
夏历用大月30天,小月29天的办法基本解决了月亮圆缺一周是29.53天的难题,仅仅留下有时候十六的月亮比十五更圆的小瑕疵。
夏历用每几年增加一个闰月的办法解决后一个难题,留下的是有时候一年有十三个月的大尴尬,四季冷暖也远不如公历准确,这对需要依据历法来耕耘播种的农人来说几乎就是灾难!幸亏还有二十四节气——这是严格只按照太阳高低、日照长短来确定的。今年丁酉鸡年有闰月,一年比平常年份长,于是正月初六是立春,腊月十九又是立春——春天等不及月亮的阴晴圆缺啊。
5.
几月初几确实是阴历,二十四节气确实是阳历,夏历综合这二者,就是阴阳历。而把几月初几称农历其实是不对的,因为农民们能依据的不是这个,而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采用夏历必不可少的重要补充,因此也就是夏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最理想的历法,是春节就是立春。我们知道这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上帝如此命令地球:“你绕太阳转一大圈的时候,自己转的小圈正好是360圈!”还得这样命令月亮:“你绕地球转一圈的时间,必须刚好是地球自己打30个转转!”哦,这也就是圆为什么是360°的原因了。可惜,没有上帝,有的话,想必也不爱管这类闲事。而简洁的完美,只留在数学抽象里。
有差错和复杂性,就能够让我们知道知识产生时的困难、机智和妥协,知道它是人类努力的结果。
6.
立春,就是说,春天从此时开始。立夏、立秋、立冬都是这个意思。
冬至是黑暗的极致,光明将慢慢回归。大寒是寒冷的极致,温暖将慢慢回归。立春就是感受到温暖回归的界牌,就是人为地在寒冷和温暖的过度地带,划了一条分界线。
明日立春,且让我们走出空调的房间,去看看草木们比我们敏锐的感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