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用鱼骨图来分析问题原因!

图片发自简书App,来自网络

在我们日常的工作当中,很多人都用到鱼骨图。就是那个像鱼的骨头一般,按照人机料法环的思路而制成的图表。通过分析,

坚决反对在解决具体问题时一开始就使用鱼骨图!

遇到具体的问题时,鱼骨图分析的过程会是这样的:

1. 召集跨部门的功能小组。不管和问题有没有关系,先参加会议再说。

2. 开始头脑风暴法发散思维,按照人机料法环的分类,找到各个方面的原因。

3. 将各种原因按照矩阵法得出关键原因。

4. 针对问题发生的关键原因,列举行动方案。

5. 跟踪并执行行动方案。

看似没有什么问题,而且非常有章法的做完了问题的分析,包括行动的制定以及改进。有一次我去一个部门检查改进成效,对方拿出来一个行动表。天哪!好几张纸,制定了至少有上百条行动。问了一下了解到,这上百条行动是针对最近发生的5个问题的,也就是说,平均每个问题至少有20个以上的行动。

仔细看行动的具体内容,有若干条可以说是大体相同的重复项目。比如说,设备旁边的工具摆放可以改善,标准作业程序需要回顾,人员需要培训等。

我问他们,你们觉得这里面哪些行动是能够真正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回答众说不一,有人说:

“这些行动都是啊,做完了这些,问题就解决了!”

还有人说:“做完了这里面关键的几个行动,然后把培训,5S等按照规定做好就好了。”

如此的行动,以及如此含糊的回答,让人不禁对这行动计划的有效性产生了怀疑。

仔细分析其过程,有以下几点不妥:

1、 头脑风暴法的分析问题的原因,存在以下弊端:

a) 思维太发散。

b) 没有针对具体问题,而是针对一类问题。

c) 无法判断出原因和问题的直接联系。

2、 人员的杂乱,导致分析的方向跑偏。我们在脑力风暴法的现场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喜欢发言的人滔滔不绝,而其他人要么在忙别的,要么就干脆中途退场。太浪费时间了,每次都要开到两个小时以上。

3、 关于人员问题的原因讨论过多。大家都喜欢直接从人员的方面找,因为人的因素是相对主观的,并没有客观的数据。并且,人的原因的解决方案就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培训,教育强调等,千篇一律。

4、 行动方案的执行,不能够验证或重现解决该问题的方法。想想看,超过20项行动,当做完之后,你是如何知道那个行动做好后就解决了问题的呢?

既然有这么多不好的地方,是否说明鱼骨图就是如此的无用呢?

并不是,鱼骨图有它的优点所在:

1、 针对同类的问题,思维发散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创新的解决方案。可以参见《6sigma绿带手册》中关于直升飞机扫雪的案例。

2、解决重要且非紧急的问题时,可以用鱼骨图帮助我们得到广泛全面的输入。

3、当具体问题已经找到了原因,需要扩展预防问题发生的时候,可以用它来举一反三。

感谢读到这里,我想,你一定还有什么问题想问。如果我猜的话,是否是说,如果不用鱼骨图分析,那我们用什么?

答案应是:尊重和发现事实,才能寻找到真正的原因。我们下篇文章再谈。


365无戒极限挑战营 第7天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