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焦虑,焦虑,折磨自己。
前几天有个朋友刚刚进入职场面试,由于上面没有表态,然后疑神疑鬼,觉得是不是自己表现不好,是不是自己这里不对那里没做到等等,于是陷入很大的焦虑中,以至于吃饭都没胃口。
其实焦虑的本质是因为:“不确定”,也就是未知的恐惧,就是事情的发展自己无法掌控,或者事情的走向无从判断的情况下,尤其是在那些对自己生死存亡或者对自己来说很重要的事情面前,只要感到迷惘,不知所措,人就会焦虑,毫无疑问的。
可以这么说,焦虑其实是人的常态,因为人总会遇到自己不懂的,也搞不定的事情。
这就是为什么宗教(或者说玄学)有那么强的生命力,因为人的脆弱,渺小与局限性,让烧香拜佛这件事成了人的刚性需求,几乎人人都需要。
所以,要正确看待焦虑,尤其是不要试图消灭或者克服焦虑,动作不当,就很容易让自己得内伤,还不如“完全的无知”,然后不管来得好。
二,什么才叫不惑?
那焦虑的反面,就是不惑,老话说,40不惑,其实这是一个高标准,就是古人认为,人能在40岁做到不惑,就已经很厉害了。
但现实中,40岁就能不惑的人,其实不多。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才叫不惑以及怎么才能让自己不惑呢?
不惑的意思,主要就两个方面:
第一,什么都懂。第二,能“管理”情绪。
第一方面讲的:其实就是全知全能,但人是不可能什么都懂的,所以尽量扩大自己的认知圈,就会无限接近不惑。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学嘛,不懂就问,不会的就学,慢慢就知道得多了,这个很好理解的。
第二个是管理情绪:这个就有点不好懂,为什么管理情绪和惑有关呢?
就是因为,其实情绪,往往是一个人“惑”的直接表现。这是行为学的范畴了,理解这个很重要。就是说,你懂得再多,但你要是做不到,其实本质上也还是惑。
举个例子:生活中,人的“发火”,除去那些故意为之的,那不管是无名火,还是借题发挥,小题大做的发火,核心原因还是在于自己的“不懂,不理解,也无法解决。所以就只能用发火来表达自己的“惑”。
比如:老人因为年老之后的动作慢,不细致,甚至有时候还会摔坏东西,晚辈面对他们这些行为,就容易发火。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真的理解到,其实人老了之后是会退化的,就会像孩子一样,很多事情是做不到多好的,甚至是完全做不好的。
同样的道理,我们看到小孩子做不好事情,也容易发火,也是因为人会潜意识地觉得那件事情是很简单的,理应做好,但却没有做好,所以才会情绪失控。
其他很多都是这样的,简单来说,一个人认识越浅,情绪就越容易被别人左右,或被身边发生的事情所影响。
就好像情侣,亲友之间,如果你对你们的关系没有信心,或对对方的认识和了解不够深的话,那别人可能几句话,就能让你坐立不安,产生怀疑,甚至让你们的关系破裂,离间计就专门干这个的。
这些都是因为“惑“导致的不清楚,从而产焦虑,以至于影响了自己情绪。所以一个人的情绪表现,是其“惑与不惑”的重要参考标准之一。
当然另外要注意的就是所谓的情绪管理,要是错误的把情绪都视为不好的存在,那就容易走向另外的岔路,甚至让人变得扭曲和压抑。这就是我在第一部分讲到的,“动作不当,就很容易让自己得内伤,还不如“完全的无知”,然后不管来得好。”的意思。
情绪管理不是说要去“管理”情绪,更重要的是要清楚情绪的由来。
当情绪来自人类自然情感的时候,这种情绪就应当视为正常,理所当然,让它自然发生就好,而不应该去“管理”干扰,甚至鄙视嘲笑。
怎么去理解这个,比如,家里有亲人离世,这件事是会让人产生悲伤情绪的,人在悲伤难过的时候,自然就会流眼泪,那这种情绪,就不用去管理。
这就是为什么即使我们文化里,男人掉眼泪是被人鄙视的,男儿有泪不轻弹,眼泪是男人弱的表现。
但我们是不会去嘲笑一个男人面对家人离世这类的事情,掉眼泪的,哪怕那个男人是一个彪形大汉也没有违和感。相反,要是没眼泪,反而会让人觉得有点不正常。
所以,我们得明白,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情绪是可以发泄的,不要觉得情绪的发泄就是自己无能的体现,或者就是自己不够坚强的体现,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建立正确认知上才能理解的,不然就很容易错位。
比如失恋,人在失恋的时候,不管是男人女人,心情低落,哭泣,然后茶饭不思,抽烟喝酒,这些都是正常的,所以,要是我知道一个男人失恋之后哭,我其实是觉得很正常的。但这种事,要是放在我们的文化环境里,一定是弱者的体现。
比如看到一部让人感动的电影,情不自禁流泪,也是正常的,不管男女,不论大小,都是正常的。
二,缓解焦虑的重点在于“做过”
前面说的那些,就想表明,很多“焦虑”其实是想象出来的,焦虑是未来词语,永远发生在没有发生的事情上。
如果说,什么都懂,是认识上的,那情绪的管理,就是实践上的,也就是说,情绪稳定这件事,一定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的,一定得经历过,实践过才行,这是理论和认识没办法帮我们解决的。
情绪的稳定,或者叫“松弛感”的获得,都只能通过实践才能得到。
就像,即使你懂得,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再优秀的人,也有自己缺点,甚至说本质上其实人人都是普通人这个道理。
但要是某天,一个名气满天的大佬,比如马云突然说要见你一面,我想你不紧张是不可能的,因为你没有和他接触过的经历,对方又是一个大佬,你面对他的时候,就不可能有松弛感。要是你天天和他见面,经常和他说话,那你想紧张也紧张不起来。
我对焦虑的理解,感触最深的一次就是新冠疫情,19年武汉封城那天,我正好出省和家人团聚,晚上一家人吃完饭,第二天我就感冒。
全国大恐慌的时候我感冒了,回想我一天辗转反侧的路程,走过了那么多的人群,全程没有防护,加上根据往常经验,我一年感冒的次数五个手指头都数得过来,那个节骨眼上感冒还喉咙痛,于是,我无法确定我是不是得了新冠,那不焦虑是不可能的。
于是我只有把自己关在家里三天,不让家人接触我,三天之后没有好转,我去诊所,医生一听我从外地来的,直接从椅子上弹了起来秒退到最后面墙上贴着,说他们诊所太小不接纳我,让我去大医院。
医生那种反应我更加焦虑了,我甚至联想到了死亡,想起网上看到的新闻,武汉小区里那些没人管然后死去的居民。
当然最后知道是虚惊一场,只是感冒而已,要是平时,我不管它三天自己就好了,由于我的焦虑,疑神疑鬼,无法确定,导致了一个礼拜都没好转,那次才对什么叫“病由心生”有了深刻的理解。
反观,那时候我爸妈的态度,就没有多少紧张感,我非常担心要是我感染了,他们都得被抓去隔离呢,说不定咱家就团灭了,可他们倒是放松得很。
有一次,在电梯我很紧张,不想和他们一起坐。我爸就说,麻批,焦个球?如果你得了担心也没用,如果你没得,那你的担心就是瞎JB担心。
我知道他那个话其实非常有哲理,理也是那个理儿,但问题是懂这些没用的,真实发生在自己身上,一切道理都会失效的,这就是置身事外和事内的区别。
只有做过,经历过,实践过,第二次在遇到同样事情的时候,才不会那么焦虑,这是道理没办法解决的。
所以,其实,人和人的情感并不相通,世界上也没有什么感同身受,唯有亲身经历,才可能理解深刻,铭心刻骨。
还是老话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啊老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