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晚期,东三省总督是全国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为“疆臣之首”。
1911年4月20日,时任四川总督的赵尔巽被任命为东三省总督,这也是清政府最后一任的东三省总督。赵尔巽之所以能被委以重任,一是他本身就是辽宁人,对东三省情况非常熟悉,二是在盛京将军任上的时候,业绩显著。
赵尔巽在治理奉天时,曾做过不少大事,比如创办东三省银号、东三省讲武堂,建陆军小学,成立电话局,建立气象台,设立卫生院,辟商埠地,建立中学堂、师范学校等等。
作为进士出身的赵尔巽,他非常有才华,是满腹经纶。众所周知,后来著名的《清史稿》就是他主持编修的。
下面一个故事,就能看出他的文字功夫。
1905年,赵尔巽被指派到盛京,做第一任的盛京将军。他看盛京城连个正儿八经的学校都没有,就决定首先要办学校。办学是需要经费的,此时的奉天财政乌七八糟,拿不出这笔钱。
赵尔翼琢磨来琢磨去,想出了一个办法。
奉天是清王朝发迹的老家,很多黄带子都住在这儿。所谓“黄带子”,就是皇帝的宗室贵族,因腰上佩戴专用的黄色腰带而得名。这些黄带子,每年都能拿到不少各种名目的皇饷。皇饷里面有一笔经费叫“生济费”,就是清政府给黄带子家庭新生儿的赏赐。赵尔巽决定先挪用生济费,日后再还。他先后建了不少的学校。
八旗子弟们非常生气,但在清朝末年,清政府已经是焦头烂额,皇亲国戚也失去了依仗。面对赵尔巽,他们告御状也不灵。有的人咽不下这口气,夜里偷偷地在赵尔巽的府门前贴了一幅藏头对联:
尔小生,生疮长病;
巽下断,断子绝孙。
这幅骂人的联,文字都有出处:上联“尔小生”,出自《三字经》“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说的是人都老了才后悔没有及早读书。下联中的“巽下断”,源自《周易》, 巽卦上面是两阳爻,下面是阴爻,所以叫下断。上下两联将赵尔巽镶嵌在里面,看来黄带子也不白给。
那时,赵尔巽已经六十多岁,三房太太仅二夫人生有一女。中国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训,这副对联骂赵尔巽“断子绝孙”,骂得实在不轻。
第二天一早,赵尔巽一出门见到这幅对联,就知道是那些黄带子干的。他微微一笑,吩咐手下拿来红纸和笔墨,在原来对联的下边贴上新红纸,将对联改成:
尔小生,生生造化;
巽下断,断事公平。
后来,赵尔巽调到别处任职,1911年4月(农历三月)他又重新回盛京任东三省总督。回到盛京后,有一天,他走到府前,忽然想起当年的对联趣事,意犹未尽,于是便写了个上联,并出赏钱征下联。这上联写的是:
三年三月赵三哥复来东三省
据说这幅对子贴出很长时间也没有人对出下联。
这说明,赵尔巽对此前的对联一直是很在意的,因为联中诅咒他“断子绝孙”,而他始终无子,这是他一块心病。然而,或许他对联改得好,“生生造化”。赵尔巽70岁的时候,三夫人居然为他生下一子。老来得子,赵尔巽喜从天降,给儿子取名赵天赐。
赵天赐后来娶了张作霖的三女儿张怀瞳,“七七事变”后举家迁居美国。
关于赵尔巽宝贝儿子的这个婚姻,还有一番波折。
赵尔巽是张作霖走上历史舞台的重要推手,张学良曾在口述史中称,“我父亲(指张作霖)没有怕的人,他就怕赵尔巽。我父亲能起来,就是赵尔巽提拔起来的”。张作霖感恩赵尔巽,总以义父相称。
后来,赵尔巽深知自己时日无多,为了独子赵天赐以后有个依靠,于是向张作霖提亲。不料张作霖一口回绝,理由也很简单,两人以父子相称,张学良等人也一直叫赵尔巽爷爷,不能乱了辈分。赵尔巽不久之后在北京病逝,张作霖披麻戴孝,在灵堂中叩头泣血,心中对拒绝婚事也怀有内疚之感。
张作霖不久被日本人炸死在了皇姑屯。后来张学良当家,他想着弥补两位已故老者的遗憾,主动带自己的妹妹面见赵天赐,企图撮合两人。结果两人一见钟情,最后还是走到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