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果树瀑布之布依族:住在石头里的的西南原生民族

       布依族

       从贵阳到黄果树,一路上我都在朝窗外欣赏沿途的美景,远山、云雾、绿树、小雨,让人在行驶的途中享受着山里的惬意。我也想看看贵安新区和安顺城区的建设,虽然汽车从城边略过,但还是因群山的阻挡,都未能看见。直到临近黄果树时,路边的布依族村寨,突然让我对贵州少数民族有了另一种认识。

       从安顺到黄果树的途中,沿路一村村一寨寨全是石墙石瓦的石头房子。经了解石房子的主人都是布依族,黄果树附近是布依族的聚居区。布依族的村寨房屋与我们先前在黔南、黔东南看到的苗、侗、瑶、水等民族的民居大相径庭,全用石头垒砌,不见一砖一瓦,连房顶也以片石为瓦,室内间隔以石砌成。院落的墙垣、寨中的小道、村前的桥梁、梯田的保坎,全用石头修筑,就是连家中碓、磨、钵、槽、缸等用具,都全用石头做成。进入布依族的村寨,就仿佛进入了一个石头的世界。

▲石头寨

       我们从车上看到的布依族村寨,名为“石头寨”,依山傍水,四周群山秀丽挺拔,寨前田连阡陌,寨后绿树成荫,寨边石头砌河,河水清澈见底。竹林、树木、田间、河流相间的石头寨,在阳光的辉映下,如片片假山美石落在青山绿水间,形成独特的盆景山村美景。

▲寨前河流

       走进布依族石寨,石头房子的建筑极有特色。房子沿着岩石嶙峋的山坡自上而下修建,层层叠叠,鳞次栉比,布局井然。有的石头房子朝向一致,排排并列,有的一正两厕,纵横交错。村头竹林掩映下,还设有许多石凳、石椅,供人休憩。屋内用木材穿榫做屋架,有7柱、9柱、11柱不等,入门一般都砌有石阶。房屋砌石接缝紧密,线条层次匀称,建筑工艺精湛,房屋美观大方。

▲石头房
▲石板路

       布依族的起源与我们先前走过的几个少数民族也不尽相同,其先民自古就生活在中国西南的黔贵大山里。考古工作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布依族先民在安顺、贵阳和黔南部分地区留下的磨制石器。到了秦汉时期,布依族地区已经产生世袭的王或候,并形成了“邑聚”,拥有强大的军队。据说西汉时的“夜郎”国就与布依族有着很深的渊源。有学者证实,“夜郎”国虽辖地广阔,但中心区当在今天布依族聚居的安顺、贵阳一带。“夜”与“越”、“郎”与“骆”音近,而“郎夜”(即“夜郎”)与“骆越”含义相同,意为“以郎氏为首领的越人国”。“郎”、“骆”都是古代越人对“郎”氏族王、官、领袖或头人首领的音译。今天布依族、壮族仍称竹笋为“ranz”,译成汉字就是“郎”。魏晋南北朝至唐代,布依族和壮族一起被称为“俚僚”、“蛮僚”、“夷僚”,五代以后称布依族为“仲家”,宋代称壮族为“壮”。“仲”与“壮”同音异字,后来由于长期分居,才逐步形成了布依与壮两个民族。元、明、清至民国,布依族又称“八蕃”、“仲家”、“浓家”、“布笼”、“笼人”、“土人”等。布依族则自称“濮越”或“濮夷”、用汉子音写为“布夷”、“布依”、“布绛”等。布依语里“布”即是“族”或“人”的意思。新中国成立后,经布依族本族同意,1953年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命名为“布依族”。

       布依族在贵州的大山里究竟生活了多长时间,布依族自己也不知道,他们的神话也从未提及过更远的地方。两千年前,汉人把他们所辖区域以南所有部落统称“百越”,布依族就是其中一支。布依族对自己的祖先并不是很清楚,不同的村寨所讲的故事和传说都不尽相同,但是都认为他们最早的祖先是“布灵”,布依语的意思即为“人猿”。

▲村寨居民
▲村寨居民

       传说很久以前,两块石头相撞产生的火花生出了布灵。布灵从自己身上不同的部位生出了万物,拔下自己身上所有的汗毛扔到地上,每根汗毛生出一个人;砍掉自己的双脚,化成了山;砍下自己的手指,变成了树木;耳朵长出百花,鼻子飞出百鸟,内脏便成了河流和大海,最后只剩下右手、舌头和心脏。他把舌头扔到天上,化成了彩虹;把心脏扔到地上,生出了勒灵;最后右手飞上月亮,变成了月亮里的桂树。布灵从此消失,留下勒灵掌管蛮荒未驯的世界,教汗毛部落的人如何制作弓箭,保护自己、猎取食物;如何击石取火,做饭取暖;如何造靛织锦,遮体避寒;如何制作木鼓月琴,祭祀娱乐,创造了布依人的世界。

        布依族的另一个神话传说,认为他们的祖先是“报陆陀”,人间万物都由始祖“报陆陀”创造。万物皆有灵,灵魂具有神秘的力量,需要祭祀和崇拜,经过特定的仪式和条件,万物就可以相互转变,达到爙灾祈福的目的。这就是布依族的“百科全市”《摩经》里记载的故事。摩经是布依族特有的宗教信仰——摩教的经文。摩教的宗教职业者被称为“布摩”,教名因此得名。“摩”,布依语称为“mol”,具有动词“诵经”之意,“布”,布依语为“bux”,意为“人”,“布摩”意即“诵经人”。祭祀活动的仪式上需要诵经,以此恭请“报陆陀”莅临,以示整个祭祀活动的权威性,通过仪式来驱除病魔,超度灵魂,达到祈福爙灾的目的。

       摩教的宗教仪式要辅以诵经,布摩有自己较为完备的祭祀经典《摩经》,布依语称“selmol”。自旧石器时代诞生以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摩经》一直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直至唐代以后才开始由布依人用布来记录。《摩经》典籍浩繁,大致可分为用作丧葬超度的《殡之经》和《古谢经》,以及用作祈福、驱魔、爙灾的各类杂经。内容包含了布依族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哲学、伦理、生活及文化交流、民族关系、道德礼仪等方方面面,是布依族民间信仰文化的重大集成,在布依族文化中居于无可替代的至高地位。

       布依族的女性心灵手巧,个个都能飞针走线,做蜡染、织纳锦是她们的特长。走进布依族村寨会看到很多穿着蜡染布衣服的女子,家家都是蜡染坊的景象。蜡染的制作工艺精湛,是用铜片制成蜡刀,蘸上融化适度的蜂蜡,在织好的白布上画出各种花纹图案,然后将画好的白布浸在蓝靛里染。染好后将布放入水中煮,熔掉蜡汁蜡质,即做好了精美的蜡染布。成品的蜡染布的自然冰裂纹,形式多样,美观大方。

       蜡染与布依人的生活相随相伴,从婴儿的小披巾和襁褓,儿童的童装和花帽,到青年人恋爱、婚假时用的手绢、腰带、头巾、披肩、背心、脚笼、服装等,再到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床单、被面、枕套、帐幔、桌布、围腰、手套、钱包,老人辞世时专用的寿衣、寿被、寿鞋、盖头巾和招魂幡等离不开蜡染布。

       布依族的女孩从小就开始学习织布、蜡染,尤其以扁担山石头寨的姑娘蜡染技艺最高。她们的服饰多用蜡染,花纹精美,形式多样,但衣袖口上的一条螺旋纹是固定不变的。传说古时候,有一个聪明能干的布依族姑娘,不幸得了重病,请来很多名医,吃了很多药,都没有治好。有一天她的母亲上山采了一种布依语叫“皆皆百”的嫩苔(汉语叫“郎鸡草”),回来煎吃后,病就慢慢好了。姑娘为纪念这种草药,就把草药的形状点染在衣袖上,一直沿用的今天。

      布依族的织锦,称为“布依锦”,亦称“纳锦”,布依语称“读桂”,根据材料不同可分为棉质和丝绵交织两种。织锦一般以青色或蓝色棉纱作经线,以红、黄、蓝、绿等五彩棉纱作纬线,用竹片拨数纱线,穿梭精挑细插编织而成。布依人将自然纹样提炼、归纳、简化为抽象的几何纹样,以菱形、方形、勾纹、回纹、井字、田字等几何图案进行有规律的组合排列,穿插构成各种人物活动,使平淡无奇的几何纹样变得层次丰富,瑰丽美观,新颖别致,趣味盎然。

      对于布依人而言,蜡染与织锦,已经不仅是一种装饰的艺术,更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寄托着布依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展示与传承着先人的族风,表达了对祖先的崇敬和怀念。

▲蜡染姑娘
▲蜡染漂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