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全球产业升级停滞背景下的存量博弈与产业链重塑

产业就业蓄水池理论的再认识:增量消失,存量搏杀,回顾历史,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创造了这样的蓄水池,蒸汽时代:铁路、纺织机械、航运业。电气时代:汽车、家电、石化工业。信息时代:互联网、PC、移动通信生态。

每一个蓄水池都吸纳了巨量劳动力,创造了新财富,做大了全球蛋糕,让全球化在增量共享的模式下高歌猛进。

然而,当前的互联网-人工智能革命出现了悖论,它提升效率的能力远大于创造新大规模就业的能力。AI和自动化在替代传统岗位的同时,其催生的新产业,如元宇宙、太空经济,尚未形成能比肩汽车或互联网的就业规模。这就导致了全球经济的蛋糕做大速度放缓,甚至在某些领域开始内卷。当增量消失,各国为了维持本国就业和社会稳定,就只能转向对存量产业的激烈争夺。这才是当今一切贸易战、科技战、地缘冲突的底层经济逻辑。

欧洲困境的深度解剖:能源、产业与绿色革命的三重打击,欧洲的困境是结构性的,1. 能源自主权的丧失,短期致命打击,北溪管道事件不仅是一场地缘政治事件,更是一场针对欧洲工业根基的经济战。能源是工业的血液,高昂的能源价格直接摧毁了欧洲能源密集型产业,化工、冶金、玻璃等的国际竞争力,迫使它们外迁。这并非周期性的成本波动,而是根本性的竞争力重构。

2. 技术路线的颠覆性变革,长期根基动摇,这才是对欧洲的绝杀。欧洲工业的王冠是燃油车为核心的精密制造产业链。我国新能源车的崛起,不是在同一条赛道上追赶,而是直接切换了赛道。从发动机、变速箱到电机、电池、电控系统,整个技术体系和供应链价值被重构。

我国凭借全产业链优势、庞大的市场和技术迭代速度,占据了新赛道的领先位置。欧洲传统车企巨头船大难掉头,在转型中步履蹒跚,其庞大的传统供应链体系正面临成为沉没成本的风险。我国新能源车替代油车的速度越快,欧洲汽车工业衰落的加速度就越大。

地缘战略的自主性缺失:欧洲在安全上依赖北约,美国,在经济和产业议题上又被裹挟进中美博弈。它无法独立自主地制定一套最符合自身利益的对华战略,常常陷入精神分裂状态:一方面需要中国的市场和技术合作以完成产业转型;另一方面又被迫跟随美国的安全叙事,从而损害自身的经济利益。

未来格局展望与我国的战略定位,对欧洲未来投资方向,看好塞尔维亚、匈牙利等东欧国家,原因在于,成本优势:相比西欧,这些国家拥有更低的运营成本和更靠近欧盟大市场的区位优势。政策独立性:这些国家在外交上更具独立性,尤其是匈牙利,更愿意与我国合作,能更好地承接来自我国的投资和产业转移,成为中企进入欧洲的桥头堡。产业链重构节点:在新的欧亚大陆经济格局中,这些国家可能成为连接东西的新枢纽。

关于欧洲的出路,出现一个默克尔式的亲中领导人是唯一解,欧洲需要的是战略自主和长期连贯的对华合作政策。我国拥有欧洲转型所需的一切:庞大的绿色技术,光伏、风电、新能源车,数字技术市场、以及最为关键的——全产业链整合能力。与我国深度绑定,是欧洲快速完成自身产业绿色化和数字化转型的最快捷径。美国能提供的主要是安全承诺和金融资本,但在实体产业转移和制造业回流方面,美国自身也面临挑战制造业空心化、劳动力成本高,其美国优先的孤立主义倾向更让其盟友难以完全信任。

世界正在从过去几十年基于效率优先的单一全球产业链,转向基于安全、价值观和地缘政治联盟的 多个平行体系,如以中国为中心的亚太产业链和以美国为中心的北美产业链。

在这个过程中,各国都在进行痛苦的站队和产业重塑。我国凭借其无与伦比的制造业集群、逐渐提升的科技实力和庞大的统一市场,在这场重塑中占据了极其有利的位置。而欧洲,作为旧秩序的核心既得利益者之一,正成为这场大变局中最大、也最挣扎的变量。它的未来,取决于它能否在中美之间找到一条战略自主的道路,与我国达成一份面向未来的、长期稳定的产业合作契约。否则,其衰退将不可避免,全球力量格局也将随之彻底改变。

分享点亮生活,欢迎加关注,感谢留言交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