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看到“2026届高校毕业生预计1270万”的消息,心头一紧。这不仅是新闻里冰冷的数字,更是我身边活生生的现实。
邻居家姑娘,文科硕士,跑了半年招聘会,最后去了一家小公司做行政,月薪五千。我家侄子,普通二本市场营销专业,简历投了上百份,回音寥寥。他曾苦笑着说:“大伯,我感觉自己这大学白读了。”
看着他俩,我真切地体会到,“学历通胀”不再是经济学概念,而是压在无数普通家庭和年轻人身上的现实重担。
01 学历的变迁:从光宗耀祖的“金饭碗”,到人手一份的“基础配置”
回想二十年前,村里要是出一个大学生,那是要放电影、摆宴席的,是真正的光宗耀祖。大学毕业,国家分配工作,从此端上“铁饭碗”,成为人上人。
那个时代,“大学生”三个字,是稀缺的“硬通货”。
时过境迁,当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大步迈向“大众教育”时,游戏的规则彻底改变了:
· 80-90年代: 大学生是 “金饭碗” 。数量少,价值高,是身份和能力的象征。
· 00-10年代: 大学学历是 “敲门砖” 。想进好单位,你得有这块砖。
· 今天: 本科学历正成为 “基础配置”。就像智能手机,没有,你寸步难行;但有,也毫无优势,因为人人都有。
1270万毕业生涌向社会,意味着学历的 “购买力”正在急剧下降。它曾经能换来一份体面的生活,现在,可能只换来一张进入残酷竞技场的门票。
02 残酷现实:当“读书改变命运”开始失灵
我年轻时,中专毕业就能进工厂当技术员,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如今呢?
我侄子,二本毕业,去应聘:
· 社区服务中心的行政岗,要求本科及以上。
· 连锁超市的储备店长,要求本科及以上。
· 连一家民营公司的前台,都写着 “985/211院校优先”。
更魔幻的现实是,泸州燃气公司招抄表员,录取的是国际关系专业的研究生。 这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奇闻,在今天却是学历通胀下的常态。
企业拥有了海量的挑选资本,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努力与汗水,很容易就被淹没在简历的海洋里。我侄子学市场营销,考了证,也实习过,但在招聘会上,他的简历甚至很难递到HR手中——因为前面挤满了名校生。
“学历通胀”最残酷的一面,在于它让许多普通年轻人的努力,变得似乎失去了价值。
03 结构性矛盾:我想要的,和你需要的,对不上
学历通胀加剧了一个怪现象:“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
一方面,是毕业生们挤破头去竞争那些有限的“体面”岗位,如公务员、互联网大厂、金融国企。另一方面,是制造业工厂、基层服务行业面临巨大的“用工荒”,却少人问津。
这是一种深层的“供需错配”:
· 新兴产业需要懂大数据、人工智能的专才,但很多毕业生技能不达标。
· 传统制造业急需高级技工,但大学生们不愿“脱下长衫”。
为了逃避就业压力,或为了给学历再镀一层金,无数人涌向了考研这座独木桥。“考研内卷” 由此诞生。但水涨船高,当硕士多起来后,就业门槛又被抬到了新的高度,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同事的儿子,拼尽全力考上研,三年后毕业发现,心仪的岗位要求已经变成了“博士优先”或“有三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他仿佛跑赢了一场游戏,却发现终点线被挪得更远了。
04 教育困境:砸锅卖铁供读书,换来的是“高投入、低回报”
对于普通家庭而言,学历通胀意味着教育投资的“性价比”正在急剧降低。
一个普通家庭,供养一个大学生,四年学费加生活费,少说也要十几万。如果读研,又要投入三年时间和数万元开支。
但回报呢?
· 普通本科毕业生,起薪三四千已成常态。
· 即便是硕士,平均月起薪也仅在5000-7000元区间徘徊。有报道称,某211院校的文科硕士招聘会,岗位平均月薪仅5000元。
我老家有一户人家,这些年几乎是砸锅卖铁供孩子读了个硕士。孩子毕业后,三年换了四份工作,薪资还比不上那个早早在老家学电焊、开挖掘机的同龄人。
于是,一种新的 “读书无用论” 开始悄然蔓延。可悲的是,家长们又不敢不让孩子读书,因为在学历通胀的今天,没有学历,连参与竞争的资格都没有。
这种“读也不是,不读也不是”的两难困境,是压在无数普通家庭心上最沉的一块石头。
05 突围之路:在“通胀”时代,锻造你的“硬通货”
抱怨环境无济于事,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在洪流中寻找新的出路。
对年轻人而言,必须从“学历导向”转向“能力导向”:
· 成为“T型人才”: “一横”是知识的广度,要对社会、商业有基本认知;“一竖”是专业的深度,要把一项技能做到极致。会编程的,最好还能懂点设计和产品;学中文的,也要会点新媒体运营和数据分析。
· 疯狂积累“实践资本”: 学历是理论,实习和项目经历才是真刀真枪。别再让假期虚度,哪怕从小公司、基础岗做起,履历上的实践经验也比空白更有说服力。
· 培养“可迁移技能”: 沟通表达、团队协作、解决问题、快速学习的能力,是走到哪都不会过时的“硬通货”,是你职业生涯最宽的护城河。
· 放下“身段”,敢于“向下兼容”: 如果向上的路太堵,不妨看看两旁的赛道。先去一个行业扎根,从基础做起,生存下去,才有机会寻找未来。
对家庭和社会而言,必须转变“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
· 家长请“松绑”: 别再把“必须考公考研”挂在嘴边。尊重孩子的兴趣,成功的路不止一条,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快乐比一个虚名重要得多。
· 社会请“包容”: 给“慢就业”、换赛道的年轻人多一些理解。真正地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让蓝领工匠也能获得应有的尊重和体面的生活。
对教育体系而言,改革迫在眉睫:
· 大学,请负责到底: 不能只当“文凭印刷厂”,课程设置要与社会需求接轨,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就业赋能。
· 职教,请挺直腰杆: 大力发展高质量的职业教育,让技能成才成为一条阳光大道,而不是无奈之选。
希望,在裂缝中生长。
我们也看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一些毕业生开始务实选择,“降维就业”积累经验;一些企业开始调整思路,不再“唯学历论”,更看重实际能力。
记住,学历只是一块“敲门砖”,真正的铁饭碗,不是你在一哪里吃饭,而是你无论走到哪里,都有饭吃的能力。
1270万,是压力,也是动力。愿每一个在洪流中挣扎的年轻灵魂,都能在迷惘中找到方向,在困境中炼就一双强硬的翅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