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我都懂,可就是做不到!”
“学了那么多,孩子还是不听我的!”
所谓“育儿”,翻来覆去无非是理解、包容、耐心……每次看文章都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放下手机,看见小家伙胡闹,还是控制不住大吼大叫,力图在气势上压倒孩子!
时间久了,隐隐有些担忧:
孩子会不会有样学样,未来也变得脾气暴躁?
有一天,他“翅膀硬了”,我吼叫也管教不了,可怎么办?
的确,育儿是一项持久战,千万不能急功近利。
管教孩子,也真心不是“我跟你说了多少遍?!”孩子就能听进去的。
别频繁说“不”
“这个脏,不能摸。”
“勺子不能扔!要我说多少遍?!”
“喝奶不能咬妈妈乳头!”
“插座危险,不要碰!”
“刷完牙不能吃东西!”
“不要在电梯里蹦蹦跳跳!”
孩子好奇心超强,当还不了解这个世界的一些规则时,频繁被家长说“不”,恐怕是件挺郁闷的事——毕竟,谁喜欢整天束手束脚的感觉呢?
(一脚踹飞?当然也是不行的!)
频繁说“不”,会让孩子困惑,“那到底什么行为才是被允许的呢?”也会让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受损,“这也不让,那也不许,我还能不能有一点自主权啦?”
表达“不”,多用正面语言
绝大多数时候,做家长的艺术≈沟通的艺术。
明明是出于好心,但话一出口,总被孩子当做“耳旁风”,甚至引起反感,很可能是表达方式出了问题。
当你想说“不”的时候,换一种正面的说法,或者用游戏的思路,也可以给出替代方案。
•在电梯里,我们动作要轻轻的,现在,我们假装自己是只小老鼠 ,蹑手蹑脚的,好不好?”(而不是:不许在电梯里蹦蹦跳跳!否则电梯坏了,我们就摔下去了!)
•“宝贝,商场里面人多,你能牵着妈妈的手走路吗?”(而不是:不许乱跑!)
•“等你吃完饭,我们就去玩滑滑梯。”(而不是:饭没吃完,不许玩滑滑梯!)ps:别说“等你吃饱”,否则小家伙立刻把碗一推,“我吃饱了!”
如果非要谈什么技巧的话,那大约是把你脱口而出的话,最后的“!”改为“?”或者“。”
这也意味着你和孩子的沟通,从命令变成了平等对话。
记得解释为什么
有两种家长:
一种喜欢说,“我说不行就不行!”
另一种口头禅,“唉,说了也没用!”
前者专制,后者推诿,共同的问题是没有解释,语言上的,或者行为上的。
当你想和孩子表达“不”或者“禁止”,记得解释为什么,不能只是用大人的身份压制孩子,更不能嘴上说说而已。
•该吃饭了!大家都已经坐好了,如果你来晚了,菜吃完就没有了。(而不是:不准再玩了,赶紧吃饭!)
•好了,今天蹦床就玩到这里吧!蹦床累了,宝贝也累了。(而不是,不要再玩蹦床了,听到了没?)
•该洗澡了!你说想和小鸭子一起洗的,对吗?/谁想自己挤牙膏?/妈妈准备玩泡泡浴咯!(而不是:赶紧给我过来洗澡!不准再玩了!)
尽可能在理由充分的前提下才说“不”。用简单易懂、贴切恰当的语言向孩子讲明道理,使他慢慢理解家长拒绝他的理由。
绝对禁止,配合表情语气
有时,家长太频繁说“不”,遇到绝对禁止时,就未必奏效了。
比如孩子对插座、热水壶产生了兴趣,家长如果轻描淡写,甚至嘻嘻哈哈地和孩子说“不”,孩子自然对事态可能会有多严重,不会有深刻认识。
一定要传递一种信息:“我不是在跟你开玩笑,这件事,你的确不可以做。”
再比如,不让宝宝咬乳头。
有的妈妈被宝宝一咬乳头,立刻表情夸张地“嗷~~!”好吧,这真的是人类对疼痛的正常反应。
可是,你有没有发现,宝宝会以为你在和他玩,和他互动,于是咬得更开心了!!
这种情况下,和宝宝说“不”,可以坚定地拒绝,按住乳晕,把乳头从宝宝口中抽出来,配合严肃的表情,告诉宝宝“不可以,妈妈会痛。”
张弛有度
管教孩子,向来分“不打不成器”和“纵容溺爱”两大派别。可是,任何事情过于极端,都不妥。
对孩子说“不”的目的是什么?
一是保护孩子的安全,避免孩子受伤;二是给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规矩。绝不是为了保全家长的面子!
要求合理,可以满足
如果孩子提出的要求是合理的,那么说“可以”也无可厚非。
比如,孩子只是因为好奇而想要摸摸外面的小草、滑梯或其他小朋友,那么爸爸妈妈就不要限制宝宝,如果认为不卫生,回家给宝宝及时洗手就好。
如果孩子凭借错误或不恰当的理由提出要求,那么家长就不该轻易满足或做出让步。
比如,孩子想要玩剪刀、摸热水壶、爬窗台……
过多无益,避免溺爱
孩子真正拥有的,要与他需要的或能用到的相匹配,获得的过多可能会使他不知所措或不珍惜;长期溺爱会降低孩子对“拒绝”的接受度,以致不能接受“不”。
家长不要认为孩子小就什么都不懂,其实只要耐心给孩子讲道理,孩子是能够理解家长的意图的。此外,只要给孩子设立一个合理的心理预期,孩子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会超乎大人的想象。
在商场中经常看到有些孩子因为想要购买某个玩具而在地上打滚耍赖,旁边的家长在大声斥责孩子,结果孩子的哭闹更厉害了。
其实,家长大可以在去商场之前就跟孩子商量好,告诉他去商场是干什么,孩子是否可以买玩具,而不是在孩子哭闹后当众大声斥责或责骂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