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功
人生中,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那么成功是不是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虽然人们对成功的理解很不一样,但是人人都希望有一个成功的人生,有时觉得自己这辈子不成功,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成功这个话题,也是人生的一个世代绵延的永恒主题。
清代的思想家魏源写过一本《老子本义》,认为《老子》是一本“救世之书”。变换一个角度去看,《老子》就是一本教导人们人生成功的书。人们常有“一字千金”之说,殊不知这里一字胜过千金。这里的智慧太丰富了,真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从人生成功这个问题就可以演绎出很多有意义的现代启示。要成功,首先就要找那条能够达到成功的路,这就是“道”。现在有句话很流行,说:“男怕干错行,女怕嫁错郎。”这就是道路的问题,男人“怕干错行”,为什么呀?因为你的道路没有选择好,人生就不成功。女同志的婚姻问题被看得特别重要,你“嫁错郎”,婚姻不成功,是婚姻之路没有选择好。人们对于“道”、“路”体会得深刻极了。人生有正道和邪道之分,有白道和黑道之分等等。再看看生活中,有生财之道,有用兵之道,有长寿之道,又有茶道、棋道、剑道等等。人生要成功,那个“道”的问题太关键了。老子真是大智大慧之人,他把实存性的道升华为哲学理念上的“道”,说得玄妙极了。《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又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说:“道”这个东西啊,可以讲说的,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名”这个东西啊,可以命名的,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道,是恍恍惚惚、惚惚恍恍的,但是其中有形象,其中有实物。道是深远昏暗的,但其中有精神,那精神是非常真实的,真实中有它的证验、规律!如果演绎一下,那么你要选择你的成功之道,也是隐隐约约,恍恍惚惚的,是很难找到的,但是天地间你要找的那个“道”确实存在啊!你要由模糊到清晰,就要自己努力去寻找啊,这话的味道越咀嚼越有味儿!你一生走哪条路去取得成功啊?首先你得找着路,找准路!这是不容易的,但是努力之后是可以找到一条最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的。你要成功,就要有一个极其艰苦的寻找成功道路的过程。成功之道确实是恍恍惚惚的。今天许多家长,看到竞争越来越激烈,便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越来越高。父母要孩子考第一,要成为尖子、神童,有的家长从星期一到星期天,每天都安排家教,又是钢琴,又是舞蹈,又是外语,每天都管得孩子喘不过气来,认为这是成功之路。可是你当父母的这样操心,并不就给你孩子选对路了啊,相反有时适得其反。丁肇中就说过:“考试能拿第一名并不代表一切,因为考试是解决别人解决了的问题。我所认识的20世纪的物理学家、化学家,拿诺贝尔奖的,几乎没有在学校考第一名的,考最后一名的倒有几位。但这些人都能挑一个题目,根据客观情况认定这是自己一辈子最重要的事情。为了这个,其余的东西都可以放在次要的位置。”这就是“道”的选择、方向问题啊!成功之道要适合自己,确实是有一个艰苦模糊的寻找过程。杨振宁先生说过:大学中有很多优秀的研究生,他们自己和老师都不能预测未来的成就有多大,可是二三十年后,成就却可能悬殊。事后一回想,成功的同学在当时不见得就比不成功者优秀许多。这其中的一个基本道理是,有人走对了路,左右逢源,而有人却走错了路,再努力也难有大成就。杨振宁说得好像很玄妙,但是现实生活中就是这样子啊!这就是老子说的道是惚惚恍恍的啊!成功之道为什么是惚惚恍恍的?还因为人生之路太复杂了,所以老子说了“惚兮恍兮”,还要说“恍兮惚兮”呀!有时候你是很有才能,但是有机遇问题,有时自己把握不了这个成功之“道”。许渊冲先生写了一本《诗书人生》,其中写到:1944年杨振宁考取清华公费留学美国,这是他一生成功的一个重要机遇;同时考取的还有联大工学院的助教张燮。张燮读中学时曾经荣获江西省数学比赛第一名。到了联大,杨振宁是理学院的状元,张燮是工学院的状元。当时工学院有一门必修课程的考试最难通过,全班常有一半学生不及格,张燮只用一半时间就交了考卷,而且得了满分,工学院的同学都说张燮是天才。但是1957年,张燮在云南大学被打成右派,从此一蹶不振,两个天才的命运如此不同,真有天渊之别!-读了许先生的这段话,很发人深思,你可以看到要成功,真不简单,自己有时做不了主嘛!当然有时你又很幸运,自己惚惚恍恍地在向成功的道路上艰难地摸索着,偶然遇到一个人就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这也是自己做不了主的。是啊,谁知道人生路上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遇到什么样的人,他会给你带来成功啊?1932年获取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海森堡不止一次地说,他和物理学大师玻尔的一次偶然的散步,这是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散步,决定他命运与成功的一次散步。他说:“我的科学生涯从这次散步开始。”当时才20岁的大学二年级的学生海森堡听到了获得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玻尔的一次学术报告,使他体验到大师的演讲,“每个字句都经过推敲,而且背后隐藏着深邃的思考”,一方面他又向这位大师提出极其挑战性的问题。没有想到,会后玻尔竟会邀请这位年轻人外出散步,继续进行讨论。在海森堡成功的道路上,玻尔对他起了多么大的作用啊!在成功之“道”上,很艰难也很复杂。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谈到人生的成功时,说要有三种因素:一个是天才,一个是努力,再一个就是“命”。说“命”,不是迷信了吗?不是的。冯友兰先生说了:“命:事业方面,命或机会成分占得多。命指人在一生之中所遭遇到的宇宙之事,而且又非一人之力所可奈何的。”的确是这样!现在大家希望的成功有一条就是想富起来,想发财。这很好,连孔子都说过,他自己也想发财。但是古人总结出其中的成功之道是:“小富靠勤,大富靠命。”太哲学了!你不偷懒,勤快一点可以小富,但是你要大富靠你的一点勤快就远远不够了,要由“命”来决定了,这不是迷信,这个“命”就是在社会历史时空下你的机遇、你的命运的问题了,有时候你自己也不知道,把握不了。当然人们在长期的积累、执着的追求、不懈的努力之下,在惚惚恍恍中终于也会找到成功的。你要成功,你就要“悟道”,每一个东西里面都有它的规律、它的方法,你得参悟这些道,悟通这些道。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是美籍华人朱棣文先生,他原籍是苏州太仓,因其成功地开发利用激光冷却与捕捉原子技术而获此殊荣。很有趣味,朱棣文是从惚惚恍恍的酒鬼身上找到某种科学灵感,悟出其中的“道”,走上了成功之路的。他在一次专题报告中说,这一实验灵感之一是来自观察纽约北部罗彻斯特大学醉酒人的蹒跚行走。朱棣文谈到,有一天他突然想道,纽约州北部就读罗彻斯特大学时,那里的天气非常冷,天气冷时人们就喝酒取暖,所以大学里喝酒的人很多,常看到喝醉酒的人蹒跚走在大街上。他说,他发现这些醉酒的人走路左摇右晃时,往往愈走愈往低处走,不可能往车顶上跳,这是一种惯性使然。那时他灵光一闪,想到在不同激光束作用下的原子,依照惯性应该也是往能阶低的地方走。此后他想到问题的关键,就在如何利用激光束的作用,设计出一个“陷阱”来,来降低经过此“陷阱”原子的能阶,进而达到捕捉原子的作用。这是来自生活中的智慧,酒鬼往下走,不往高处走,如果在酒鬼往下走的路上挖一个陷阱,他不就扑通一下掉下去了吗?那么这个原子也一样啊,在原子往能量低下处走的地方,去设计一个“陷阱”,不也就逮住了吗?他的灵感从生活中来,其实老子的哲思也是从现实生活中提升出来的。大家想,这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不就应合了老子所说的:道之为物,在恍惚、幽深、模糊之中,道是有象、有物、有精、有真、有信的(《老子》第21章)。朱棣文从喝醉酒的人身上悟出那个隐藏的、很深的、朦朦胧胧的物理的“道”来,这是多么智慧的参悟!确实在自然以及日常生活的事例中,往往含有“道”,就像老子从车毂、从房室、从制造陶器的模子里悟到惚惚恍恍的“道”一样,但是没有那种慧眼、慧心的人,怎么会悟通其中的“道”啊?�那么怎样才能找到研究对象中惚惚恍恍的“道”?老子说得好极了。他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老子》第21章)“孔”是大的意思,“孔德”就是大德之人;“容”就是容貌、举止;有大德的人啊,他的行动举止就只顺从“道”的。这样的人多厉害啊,他会摸索到正确的道,了解规律,潇潇洒洒地走在成功的道路上了,而且越是想要“大成功”,就越是需要培养自己的“大德”。这“德”是什么?就是人的高尚的人格、宽广的胸怀、不懈的探索精神、广博精深的学问、长期的刻苦历练,等等。中国人将“道德”两个字联起来,是多么有智慧! 《老子》一书为什么又取名为《道德经》?因为上半部分第1章是用“道”字开头,下半部分第38章一开头就讲“德”。帛书《老子》甲本、乙本都是“德”篇在前,而“道”篇在后。如果我们从另一种角度演绎,那么你要成功你就去寻找“道”吧!你要成功就要去重视“德”的修养吧!你要成功,你就借鉴人家成功的经验、经典吧!你要成功就读《老子》这本书吧!这书就是总结了人类的智慧,让人们成功的经典。这不就是构成了其中的逻辑关系:道--德--经!。那么“经”是什么意思?“经”是古代织布机上织布的直的经线,横的就叫纬线,织布的经线比纬线重要。吃饭与穿衣又是人生的两大要紧的大事情,因此“经线”被古人看重。再说那个“典”字,是个象形字,像竹简这些书籍放在几案上。一个是重要的“经”,一个是重要的“典”,后来就有了“经典”一词了,已用了几千年了,一直用到现在,中国的一字一词中间都有学问啊!而老子的书就是国际性的智慧经典《道德经》!
有为与无为,老子讲成功有“有为”之道,也讲“无为”之道。“有为”好懂,就是有所作为。“无为”不太好懂,其实是一种成功的高级智慧。《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是说,道永远是不妄为的,然而又无所不能地有作为。《老子》又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老子举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比如车子有两个轮子,轮子中间是空的,空是“无为”啊。但是正因为是空的,因此可以插上车轴,然后轮子可以滚动,可以载重,可以坐人,有了车子的“有为”了。这里就有“无为而无不为”的道道在里边了。英国的李约瑟对于“无为”这个问题有着深刻的见解,他说:“'无为'的意思就是'不做违反自然的活动',亦即不固执地要违反事物的本性,不强使物质材料完成它们所不适合的功能;在人事方面,当有识之士已经能够看到必归于失败时,以及用更巧妙的说服方法或简单地听其自然倒会得到所期望的结果时,就不去勉强从事。”“无为,则是遵循事物的内在法则,根据客观的实际条件而采取适宜的行动”。如果我们这样去领会“无为”,那么确实对人们的成功是有很大的指导价值的。比如我们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就要“无为而无不为”,要按照自然的道去办事,否则就会人为地破坏了生态平衡的规律,遭受到自然的惩罚,如特大的洪水、沙尘暴的侵袭等等。人们不是已经在一次又一次慢慢地觉醒了吗?人们也会在挫折中渐渐体会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深刻性的!2004年12月3日,世界级的数学大师、微分几何之父陈省身先生,以一个非常圆满的成功人生告别了人世。他高寿93岁,他成就很大,在国际上他的研究领域里,杨振宁称他为历史上的第五位杰出人物。在他去世之前的一个月,11月2日,国际小行星联合会还将一颗小行星用他的名字命名。他的成功之道是值得好好研究的。陈省身先生就是又一位处理好“有为”与“无为”的大成功者。陈省身先生自己说过:自己一生只做一件事,就是数学。我那个时候,在体育上跑不过男同学,甚至连女同学也跑不过,所以搞体育不行。但是我听音乐呢,听不懂哪个曲子美,哪个曲子不美,所以搞音乐也不行。最后我选来选去,只能搞数学。确实,他找到了一条恍恍惚惚的成功之路。他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地选择。体育我不能,音乐我没这个才能,我适合搞数学,选择对了。他从中国到德国,后来到美国,最后又回到祖国,从20多岁走上数学之路到93岁去世,他就是干数学这一件事,搞了70多年,专心致志,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这是他的“有为”,其余的如名啊、利啊,他就不为。他晚年住在南开大学,住所取名为“宁园”。他这样说过:“我一般不参加别的活动,只做我的数学。我现在这个住所叫宁园,就有这么个意思。一个人一生中的时间是一个常数,应该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中国人浪费时间的事太多。”陈先生对于名利就看得很淡,2004年他一次就获奖100万美元,但是他淡泊地说:“这个钱对我已经没有用处了,所以我把这钱捐掉就是。”当记者问他那颗行星是否看成特殊的荣誉时,陈省身说:“好玩”,“好玩就是,不怎么要紧。”他还这样说:“数学没有诺贝尔奖是一件幸事”,数学“这是一片安静的天地,没有大奖,也是一片平等的世界”。他的另一种“不为”也值得体味,比如1982年陈省身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立起美国数学研究所,他出任第一任所长,关于如何管理这个所,他有自己的理念。他说:“办这个所最要紧的是把有能力的数学家找在一起,找来之后就不要管了,让他们自己搞去”这就是一种无为而治,让每个数学家自由地去研究,走向成功!这种做法正应合了老子所说的“无为”,这种“无为”的管理智慧,实际上是从“无为”到“有为”,是“无为而无不为”,对现代人是很有启发意义的。那么他在“有为”中又有哪些智慧呢?陈先生生前与记者的谈话,很感动。记者问他在数学上的成功之道,没有想到这位大数学家竟然是这样说的:数学(几何)好玩,玩嘛!数学(几何)很美啊,很好玩!陈先生还用“炒木须肉”举例,说时间炒得长了,自然也就熟悉了!-我初听的时候先是一呆,这就是他的成功之道?然后再一想,恍然大悟,深为折服!《老子》就说过:“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大道出口好像淡淡的,其实这个成功之道是用不完的啊!比如他对数学是“玩”、“好玩”、“审美”的,那么这是一种多么好的学习、研究的心态与心理驱动力啊!这不就是古人说的,“学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吗?这样一来,他不知道什么是“苦”了,一切是在好玩、游戏、寻找并欣赏美的状态下去学习科研。这看看很简单,但是你要“玩”一年二年容易,你要这样“玩”一辈子就不容易了!陈省身先生,他就是怀有一颗永远不老的“童心”,充满着乐趣、热情、好奇,游戏在自己的数学的桃花源中,最终走向了他辉煌的成功。可以想到,正因为他有这样的心态,所以陈先生既能“智者乐”,又能“仁者寿”,完成他极其美满的大人生了! 今天我们的家长、老师如果能够教会孩子、学生像陈先生那样“有为”与“无为”、那样地学习钻研,那该多好啊!大家都想要孩子好好学习,将来成功,那么你千万要注意一点,就是要让他们爱好学习,愉快地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玩,好玩。这样一来,学习是一种游戏,是在审美地学习,你教育成功了。你看,这位大数学家的一个理念,就是这样的。这很深刻,因为是在玩、好玩,他就不觉得痛苦,不觉得是家长逼着我学,越学越有劲头。越有趣味。为什么孩子一进游戏机房、网吧就可以不吃饭,不回家?玩嘛,好玩!如果我们家长能引导孩子从那种玩过渡到正当学习上的玩,必定会成功,会大成功的!“无为”包含着顺其自然,不勉强去做的指导思想,因此可以渗透到各个方面。比如长寿也是人生的一大成功,即从养生的角度看,也要“无为”,顺合生命发展的过程与规律。据说日本的铃木大拙有他独特的养生之道,践行了数十年如一日。在86岁时有弟子问他养生长寿之术,铃木淡然答谓:“据说我出母胎过早而身体弱小,大家都生怕我长不成。我并没有存心为了健康长寿而活。不过却有一点:我从不去想念过去,却只想到未来的计划,譬如读那本书,写这本书之类。”弟子再问更具体的强健法,铃木的回答很简易,说道:“疲累就睡,想睡就睡。”铃木的禅式坐睡相当有名,不论在任何派对或应酬,他能就地坐睡片刻,当场养精蓄锐一番。铃木自青年时代见性成道以来,养生有术,故80岁过后更能返老还童,日日活跃,讲学、旅游于各地。90岁过后铃木仍以日日读书、执笔、讲学为乐。在94岁那年居然还参加在檀岛举行的第四次东西哲学家会议,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人物。论生命力的强韧旺盛还在上世纪钢琴圣手鲁宾斯坦之上。铃木“没有存心为了健康长寿而活”,“疲累就睡,想睡就睡”,这就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无为”的养生之法。据说他不仅把自己称为“大拙”,出自老子的“大巧若拙”,而且每每喜欢当下挥笔写上一个“无为”的“无”字,你看他对于老子的理念多么崇拜!在培育人才方面,也有“无为而治”的成功例子。据说1933年杨振宁进了北平崇德小学,其父亲是数学教授,发现了儿子身上的数学天赋,但不在这方面强化提高,促其早日成才,而是让他补习《孟子》,花去一年,让杨振宁把《孟子》从头至尾背出来。杨振宁认为,这是其父做的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他说:“一个父亲发现了自己的孩子在某一方面的才能时,最容易发生的事情,是极力把孩子朝这个方向推。但我父亲没有这样做,却要为我补《孟子》,使我学到了许多教科书上没有的知识,对我后来的发展有很大的意义。”他的父亲为儿子的特长发展奠定了基础。当杨振宁的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选择专业时,他也没有因为自己是学物理的就让孩子也学物理。他说:“我没有给他们任何压力,硬要他们念物理或数学。”他又说:你们对理科有兴趣,但我觉得目前念生物是个很好的方向。如果说20世纪物理科学的发展影响最大的话,那么21世纪生物科学的发展恐怕是影响最大的科学。“可是,孩子们对生物科学不感兴趣,杨振宁也没有勉强,而是尊重孩子的意愿。这家庭教育就是一种”无为而治“,不是不管,而是因势利导,不作揠苗助长。今天在教育孩子方面的种种”有为“的加速提高、不顺应自然规律的滥施”生长激素“,往往适得其反。
大器晚成,《老子》说:“大器晚成。”这是老子揭示的又一成功的道道,说得多深刻啊!老子的哲学其实就是从生活中升华出来的。我们现在也来琢磨琢磨生活中的事情,体会老子所说的道。这是一只纸质杯子,那是一只普通的饭碗,那么纸杯很容易做成,而那只陶制的碗就要麻烦了。但是如果还有一只玉制的碗,那又不是普通的陶瓷碗能比了,这就很不容易了,那得采玉、选玉、精心地切磋琢磨了才能成功。但是如果制造一个青铜大鼎,那就非常困难了。因此,这第一层意思就很深刻,你看就像碗、鼎那样,越是贵重的大器物,越是最晚做成。第二层意思更深刻,一只普通的纸杯子,它承载的道比起陶制的碗来说,充其量是小道了,价值也不一样。但是一只玉制的碗,它承载的道就又不是一般的陶碗所能比的了,因为玉制的碗它里面的加工之道、工艺之道就多得多了,价值也相差得远了。而一个青铜大鼎,它所承载的道那才是大道啊!鼎中的大道是什么?是一个国家之大道!你看,鼎是国家的象征,所以叫“问鼎中原”,为什么不叫“问杯中原”、“问碗中原”?因为那不值得“问”嘛。大鼎又叫“鼐”,所以伟大人才治理国家大事叫“调和鼎鼐”啊!所以宰相叫“鼎鼐”之才啊!所以给孩子取名字就有叫“元鼎”,叫“鼐”的,桐城派大家中不就有一个叫“姚鼐”,不就是父辈希望他成为大鼎式的人物吗?老子多深刻,中国的文化多厉害!这样子就明白了,用大器来比喻人生,那么晚成是因为生命需要雕琢,因为大事业需要雕琢,这就像一件珍稀的艺术品一样,需要由从毛坯到成品、由成品到精品、由精品到极品、由极品到传世品、再到经典之品,这样的长期的切磋琢磨的过程。今天人们似乎不同意老子的话,而认为“大器晚成”说早该过时了,现在是多快的节奏?要早早成才,要早早出成果,要早早脱颖而出,“自古英雄出少年”嘛。人们可以举出不少早早成才的例子,比如运动员过了年龄怎样去拿奥运会冠军啊?再比如许多科学家在20-40岁就有取得大成功的。这里我们似乎可以触悟到一点,“大器”确实并非都是“晚成”的,而且在自然科学、体育运动中更突出这一点。事实上在社会科学方面,在其他企业管理等方面也有“大器早成”的无数例子。在今天这样百舸争流的时代,青年人应当以“大器早成”来鞭策自己,这是不错的。但是老子很聪明,他哪会不知道人们都有早出人才这个心理欲望?他是要校正并平衡这种心理与欲望,告诫人们不要“急于求成”,而是要“功到自然成”,要慢慢地完成你的生命大器。难道不是这样吗?今天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人为了成功,为了评职称,为了脱颖而出,自己心浮气躁,他人拔苗助长,甚至不顾道德,弄虚作假,有多少教训!还有“神童”啦,你看到从古至今确有不少神童,但有的固然成才,也有许多早早凋谢了,其中也有被“捧杀”的。因此老子的提醒很深刻的,青年人你可以有“大器早成”的理念,但是你又不要忘了用“大器晚成”的理念来不断完善自己。从老子所说中可以再抽取出第三深层的意思,这就是从事业这个“大器”来说,就不是一个人,而是由许多人、甚至是一代又一代人慢慢地完成的。比如,鼎作为大器,象征着国家,你就得一代一代人来不断地建设,雕琢它,一懈怠,一乱搞,就糟糕了!科学也是如此,1687年牛顿发现了“三定律”,但是过了200多年以后,到1905年,爱因斯坦发现牛顿力学到了速度很高的时候需要改进。到了20世纪20年代以后,海森堡等又发现当物体很小的时候,相对论也需要改进。你看,要研究这个“大器”就要不断雕琢,需要时间,需要一代一代人的不懈努力。由此而推,其他的事业也是这样的道理。再从辩证的观点看,古人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说。中国人对于这方面有很深的体会,你看汉语中有:“老到”、“老辣”、“姜还是老的辣”、“少年老成”等等词语。其实,如果考察一些高层次的老练的政治家、企业家、高级管理人才,那么他们往往要经过数十年的磨练,积累经验。有些艺术家直至晚年才炉火纯青。比如大家喜欢练书法的话,通常知道有颜体、有柳体。柳体就是唐代柳公权的书体,颜体就是唐代颜真卿的书体。这两位书法大家都是大器晚成。比如颜真卿(公元709至公元785)的“颜体”多有气派,可是形成这“颜体”也是“大器晚成”的过程。在他50岁以前只是初步形成他自己的面目。50岁到65岁时,他才将自己的“颜体”历练得形神兼备,趋于成熟。他在65岁以后就不得了了,开始由成熟而臻于神奇变化之境界。他把一个是自己的生命哲学,一个是自己的书艺哲学融通起来了,化合起来了,都融汇在他的书体中了。于是在他生命与书法的老树上开出一朵又一朵的奇花异蕾来!这就是一种“大器晚成”
以柔达到成功,老子说:“守柔曰强。”这是老子揭示的又一成功之道。老子说,人啊人,你守住了那柔就会变得坚强,变得刚强,变得强大!老子又说:“弱之胜强。”“柔弱者生之徒。”“柔弱处上。”老子在柔弱中看到了恒久的力量、成功的力量。老子贵柔,在《老子》一书中多次阐发这一思想。我们想要成功,那就得要有一种以柔弱达到成功的本领。不怕自己柔弱,只怕自己守不住柔弱。要以柔化刚,从而致胜成功,始终充满生机。人们总希望能成长起来,强大起来,这是由柔弱而至强大;但是坚强如果转化为顽刚,或变为逞强,则祸根已伏,已与“死之徒”相去不远。我们如果辩证地理解和运用“贵柔”这一理念,那么对于现代人来说也深有价值。以一种哲学的眼光来观察万物,老子发现万物拥有生机时,其形质由于“生”的滋养,是柔软的,然而一旦“死”了,其形质变得坚硬,变得枯槁。从这些表象再潜入深层,老子认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强大的处于下位,柔弱的反处于上位;天下最柔弱的,能够驾驭天下最坚硬的。《老子》书中还曾说:“柔弱胜刚强。”“柔之胜刚,弱之胜强。”所有这些论述,若再深入内里悟察,可知“柔弱”是老子哲学中的重要范畴,是道的本性,是天道的表现,是自然的真相,当然也是人生的大智慧。一个婴儿为什么生机勃勃?为什么生命力这么旺盛?其中就有“柔”与“弱”的机理在。一个老年人,到了八九十岁骨头都强硬了,生命力就变得弱了。其实表面上是“柔”与“弱”,而内里是有关于一种生命的潜力与潜能,婴儿“柔”与“弱”的深层就潜在着强大的生命动力。再来观察一些现象,人身上最坚硬的要数牙齿了,最柔软的要数舌头了,当人垂垂而老,牙齿全部脱落了,而舌头却能完好无恙。大树比小草坚硬刚强,但海啸、台风来时可掀倒大树,甚至连根拔起,而小草依然故我。强烈的大地震来了,有的高楼大厦倒塌了,但有的小平房安好无恙。水最柔弱,石头坚硬,但水滴可使坚石为之洞穿。蝼蚁柔弱得微不足道,大坝坚硬得与滔滔洪水相抗衡,但柔弱之蝼蚁却能使大坝千里溃决。空气最柔弱,却无孔不入。空气不流动,静默至极,可以把千年的铜铁锈蚀、梁柱朽烂;空气一旦流动至极,可以飞沙走石,拔屋移丘。如此等等,像这样无数常见的现象被老子敏感的心灵捕捉到,虽然这里面的道理很复杂,比如有生命周期的问题,有物体运动的问题,有所处环境的问题等等,但是他抽取出并提炼成一种哲理,一种生命的智慧,很有启发意义。老子说:“坚强者死之徒”,从而要人们学会以柔克刚,柔中有刚,百炼成钢,并且是一种化为绕指柔的钢。我们一般的教诲人之理念,自古至今是:人要坚强,要刚强,要顽强。这不错,但老子提醒人们:要柔弱。这是一种大智慧。当然对于这种大智慧,你也要活观活用,辩证地对待,如果一头钻进牛角尖、死胡同,那就不是老子的智慧了。比如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老子教你在柔弱中寻找到恒久的生命驱动力,一点一滴,一步一步,一层一层地去历练,去积聚能量、经验、智慧,最后达到成功。梁实秋(1903-1987)是北京人,早年就有名了。但是,直到1967年,梁实秋完成了他的一个生命奇迹。他用了宝贵生命中的37年时间,从1930年27岁开始翻译,一直绵延到1967年64岁,终于一个人完成了《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37册是戏剧,3册是诗歌,浩浩荡荡共40本,给人们留下了一座文化的宝库。莎士比亚的剧作翻译的人不少,如朱生豪、田汉、曹禺、卞之琳、孙大雨等等,可惜都没有完成,朱生豪最可惜,英年早逝,达到终极目标的只有梁实秋一人!他能够成功就是以柔致胜!这暗合了老子此道,也给世人树立了一个范例!这过程异常地艰苦,他怨的时候曾经说:“一星期校对10本莎氏稿,可把我整垮了,几乎把我累死!”他恨的时候曾经说:“有时我真恨莎士比亚为什么要写这么多!”他苦的时候曾经说:“译书之苦,不下于生孩子!”他发牢骚的时候曾经说:“我翻译莎氏,没有什么报酬可言,穷年累月,兀兀不休,期间很少得到鼓励。”你看,要大成功都不容易啊!大器晚成之所以难,因为这过程是非常寂寞的、困苦的、艰难的,看前面又是恍恍惚惚的,常常见不到希望的光明。这时需要“柔”的智慧,需要“德”的力量,也需要别人的精神支撑,才不至于半途而废。比如梁实秋每天翻译二三千字,以柔克刚。比如梁实秋在困难的时候,他就想到三个人:一个是胡适,1930年胡适是翻译莎翁剧作的倡导者,又对梁实秋寄予期望。他想,不能辜负胡适。一个是他的父亲。抗战胜利后的一天,这位已满70岁的老父亲,拄着拐杖来到他的书房,问他莎剧翻译了多少了。梁实秋很惭愧这八年交了白卷。父亲鼓励他说:“无论如何要译完它!”一句话说得梁实秋心头发热,热泪盈眶。他说:“我就是为了他这一句话,下了决心必不负他的期望。”第三个人是他的前妻程季淑,给了他最直接的鼓励和支持,她经常问梁实秋一天翻译了多少字,当梁实秋告诉她翻译了三千字时,她会翘起大拇指。这是无声的鼓励啊!当她看到梁实秋不知疲倦地伏案翻译时,她就要梁实秋去散步,让他休息一下。所以梁实秋说:在翻译的“漫漫长途中陪伴我体贴我的只有季淑一人”,整整37年,梁实秋终于以柔致胜,慢慢地走到了在他以前许多人都希望达到、但没有能够到达的终点。这是37年水滴石穿式的柔的战斗,终于成功了!
功成身退。“功成身退”是老子论成功智慧的又一个亮点。《老子》说:“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这是说,功业既成,引身退去,应当是合乎自然规律的。你看,这自然中就是这样的,花开了,结了果,成功了,也就退了。老子对人生的观察是智者的深邃,这在于他看到人生深层中的人性内核。人莫不爱财慕富,贪恋权势,但是放眼历史上,名利谁能守护住?历史给人们许多启示。无锡太湖有一处著名的风景区,叫蠡湖,有一个有名的蠡园,据说当年范蠡帮助勾践灭了吴国后,就带着西施坐小船从这里向太湖漂流而去。他“功成身退”了。人们熟知李斯的故事。他贵为秦相时,“持而盈”、“揣而锐”,但他最后以悲剧告终。在临刑之时,对其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他临死时的醒悟,渴望重新返朴归真,过平民生活,但已不可能了。中外历史上不知有多少人曾经也有类似的后悔、忏悔。《老子》此章当为警醒世人的“解药”。应该说,“功成身退”表现出一种对于历史的前瞻性,以及对于自己生存环境的清醒的、睿智的把握与预测。历史上范蠡则是一位功成身退的正面的典型人物,还有那个张良,他在辅助刘邦成功以后,智慧地功成身退,出走了。历史上作为不能功成身退的反面典型人物,大约韩信就是最著名的一个了。当然“功成身退”并不一定要引身而去,比如要到深山老林里去,比如雇一条船在太湖里漂啊漂,隐匿形迹。不是的,如果这样拘泥,这就是不能圆满解读这种智慧了。其实还有一种“功成身退”,即是有了大功劳也不居功自傲,不摆老资格,不吃老本,不自我膨胀。这也是“功成身退”,你不张扬,更不嚣张、不飞扬跋扈,不作“老子天下第一”,人家当然尊重你,还记着你昔日的功劳。“功成身退”的现象不仅中国有,其他国家也有。比如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功成身退”也是他的人生成功智慧上的一“环”。在40岁时,他成功地推行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创造了福特公司日产汽车七千辆的辉煌。但福特在中年以后就退隐了。他在故乡营造了一个住所,在那里和家人一起过着清闲的日子。他在这安静、惬意的农庄度过了32年安静、舒服的日子,一直活到83岁才去世。这位当时在美国数一数二的巨富,家庭生活却令人难以相信的俭朴,据说只用5个仆人和半个洗衣工人。但他曾以700万美元捐助一所医院,又降低货价、提高工人工资、红利、收容伤残,福特公司收留的残疾工人近万名。这也是一种功成身退,也是一种人生的成功!
上面我们梳理的几端,可以串连成老子“成功之道”的一根智慧链,而其中有一颗一颗的宝珠,比如“道”-“德”-“大器晚成”-“有为无为”-“守柔曰强”-“功成身退”等,千百年来它们毫光闪烁,是一份多 么珍贵的遗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