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个亲戚,在小区里捡到两只小龟,送给我一只,我养了多年。
前段时间,家里来了一位朋友,是个信佛之人。
她一看我那只龟,马上开始教育我:
你这样把一个生物圈在家里不好,你是在限制人家自由啊。
你应该放生在对,我们下周要去海边放生,要不你和我一起去吧......
我马上问她:“你知道我这是什么龟吗?”
她很聪明,意识到我在暗示自己这个是淡水龟,不适合在海里放生,但她还是教导我:
“不管什么龟,海里放生不了,就放生到其他地方呗,那是积了德......”
终于让我抓到机会,可以反过来教育她了,我说:
“我这是巴西龟,属于外来物种,几乎没有天敌,我如果把它放生到河里,它会把河里的生物吃个底朝天,生态都被破坏了,你说我这是积德吗?”
她虽然不悦,但也没什么可反驳的,只能沉默。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一个道理:仅仅是善良是很容易的,无论发生任何事,你只需要按照一种准则去行事。
不需要纠结,不需要动脑子,只需要执行,一切都那么和谐,万物都没有冲突。
就像对待我这只小乌龟,如果仅仅以善良为出发点,不考虑其他,早可以把它放生。
也能减轻养它的负担,还可以安慰自己在积德。
可当我了解分析完情况后,发现最好的方案只有一个:养着它。
所以你看,一系列的理性判断和决策,明显要比感性的良心发作要难,因此为什么那么多人,乐于当一个纯粹的好人,毕竟这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不是在抨击善良的人,只是在很久以前,看到过一个说法,让我终身受用,但是出处却不记得了。
大概意思是说:任何一种优良的品行,需要另一种优良的品行来加持,才算真正的优良。
什么意思呢?
也就是说,善良是个好品行,没错,但你需要理性来加持,否则就会变成愚蠢;
同样,理性也是个好品行,但是没有共情的加持,就会变成冷漠;
一个果敢的人,如果没有周全加持,就会变成一个武断的人;
一个爱学习的人,如果没有思辨精神,就会成为一个书呆子......
这个说法,可以解释很多现象,我们看到的任何一个优点,其实都是某个缺点的倒影,反之亦然。
而决定最终呈现出来是优点还是缺点的关键,就在于那一点点的加持。
因此,我不喜欢纯粹二字,那意味着,只浸泡在一种模式下,放弃其他种可能。
就如同电影院中,一个孩子,指着屏幕上的人,会不停的问:“这是好人还是坏人?”
只有得到确定答案了,他才能安心的看下去。
因为在孩子的世界中,不存在加持和矛盾这回事,万事万物只有两种色彩:黑或者白。
而很多成年人却始终没能走出这种模式,他们用道德来评价一切,不愿意授受世界的矛盾和复杂。
在他们的认知体系中,必须要做点什么来证明自己是个善良的人,而不知道,有时候什么都不做,才是理性的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