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的“芳华”,都是时代的辙痕
文/半个错别字(微信公众号:mashiyinshe)
每一个人的芳华,都是这个时代的辙痕,初是美丽的让人流连忘返的,之后是凌乱的让人扼腕惜叹的,而终究会在风尘侵袭中消失于无痕,成为黄土下被人们遗忘的记忆。
《芳华》这部电影是冯小刚拍过的电影里面,我最喜欢的一部。
从片头到片尾,始终保持着克制和冷静,没有过多的文艺腔和个人价值观的灌输,而是用一种怀念的方式,老老实实地讲了一个大时代下,一伙部队文工团青年男女们生命和情感绽放又凋零的故事。
刘峰和何小萍是片中的男女主角。
刘峰是黄轩演的,他是当下年轻演员中我喜欢的为数不多的一位。可能是他的双鱼座和我的AB血型有某种契合吧。
网上有女粉说他的眼神特性感,但我在他的眼睛里看到的却是明媚和忧伤两种既矛盾又能各自互相包容的气质。
当他内心愉悦的时候,眼神里是春暖花开,是散发着的幽柔的芬芳;而当他内心安静的时候,是静水流深,是孤独着的淡淡的忧伤。从《推拿》里的小马哥,到《非凡任务》里的林凯,有人说他越来越演的成熟,我却觉得他从来没有变。
阿巴斯说,好的演员从来不是演的别人,而演的是自己。
我想黄轩应该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吧。
我是个泪点低的人,但看《芳华》的时候,好几次动容之后却控制住了自己的情感。
这部电影拍的之所以好,就是能让感动刻在你的心里,久久不能释怀,却又不让你在肤浅的眼泪中让感情泛滥成灾。
好的电影,情感这条线始终不会逾越过它所要表达的思想。《芳华》做到了,而且拿捏有度。
观影过程中,一直难以释怀,就是刘峰和何小萍这两个善良的人,为什么最后却依然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过着那么惨淡的生活,尤其是当年那些同样出身的文艺兵个个过的如鱼得水精彩纷呈时,这种感觉尤为强烈。
网上有人骂冯小刚是在传递负能量,这与当下社会弘扬的主题是背道而驰的,两个月前被停档也是这个原因。
我们一直以来都习惯了文艺作品的道德主流性,政治正确性。但阿巴斯说,政治是制造界限的,而艺术家是消除界限的。冯小刚作为一名艺术创造者,他讲的虽然是一个特殊年代下一代人的命运,但背后折射出的却是人类共同的命运:纯粹的正直和善良永远不如权衡利弊下的“随波逐流”更能获得主流社会的认可。
刘峰是活雷锋,处处为他人着想,甚至连饲养园里跑到大街上的猪也非得喊他去逮不行,这种人人习惯了的老好人品质虽然让他获得来自北京的多次表彰,但他的另一个品质——就是放弃难得一遇的上大学的机会,选择了留下陪伴喜欢的人——在一次拥抱林丁丁的时候,被战友撞见了。在人们的眼里,刘峰这个光环是无欲无求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所以当人们看到他居然也有俗人这种“猥琐”的欲求时,是不能容忍和原谅的。至此之后,他倒在了雷锋这个光环下,被“下放”到了野战前线。而对照这个时代的我们,在我们崇拜偶像、明星、权威的时候,是不是也有这种类似的不允许他们染指于俗人的“猥琐”事情呢?
很多人看到昔日那个好事做了一箩筐的“活雷锋”刘峰在被下放外调时,居然除了何小萍,再没有一个人为他送行时,不无感慨地说,世态炎凉。也有很多人大骂林丁丁是婊子,刘峰喜欢错了人。当然,在观影中我也有这样的认识,的确对于林丁丁那种自私自利的品格也特别鄙视,想着,如果她能帮刘峰哪怕说一句公道的话,刘峰也不会被下放,也就不至于在前线战场被炸断胳膊,包括也就不会出现何小萍对她的迁怒,对集体倍感寒凉,而导致“一颗在寒冬完好的白菜,被挪到温暖的室内就烂了”——从而在一次被授予“英模”后,精神在巨大的反差中崩溃,成为一个精神病患者。
但是,当我安静下来,仔细想了一下林丁丁当时的表现,我觉得虽然林丁丁不一定像刘峰喜欢她一样喜欢他,但她对于这么一个多才多艺又处处助人为乐的雷锋同志,应该不会讨厌至落井下石的,这从她在刘峰怀抱里半推半就的状态就能看出来。但是当刘峰落难时,她却在床上哭着说“只有刘峰不可以(和她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林丁丁这样一朵被众人仰慕的花朵,居然可以和其他人一起,但为什么唯独“活雷锋”刘峰不可以。
我想,这应该与那个时代人们的意识形态有关吧。
我们多数人的思想从生下来,就被社会主流思想(政治正确的思想)所豢养,很难脱离官方钦定的思想而特立独行的存在。刘峰那个时代,是集体思想成为主流思想的年代,刘峰所有的好都是集体的,都是被放在神台上的,当他把自己内心最原始的个人欲望暴露出来的时候,是不能被别人接纳的。
我记得曾经看过季羡林在清华大学的日记,有一天的日记是大体这样写的:我今生没有别的希望,我只希望,多日几个女人。
呵呵,如果你知道季羡林曾经在日记里写下这样的话,你会不会惊掉下巴。这样一个人人仰目的国学大师,这样一个高山仰止的文学泰斗,怎么,怎么…这样子。
季羡林在出版这些文字时,编辑社说,这些“负能量”的日记有损您的形象,建议删掉为好。
可季老白了一眼说,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当什么圣人。
看看,这就是季老,一个多么真实又可爱的季羡林。
其实他那些“猥琐”的想法,哪个男人没有想过呢,只是因为不符合高高在上的主流道德,而被视为龌蹉之事。
但是,试想,季老说这些话是在我们这个时代,那要是在集体主义盛行,道德至上的五六十年代,如果季老还这么“直抒胸怀”,是不是,不被一棒子打倒才怪呢?打倒还不算,肯定还被被踩上一万脚唾上一万口唾沫,再加上“老流氓老色鬼老不死”的等等“雅号”。
人是时代环境下的产物,不同的时代,人的思想自然会被打上不同的烙印。刘峰如果生在这个时代,绝对不会因为一个本能的拥抱而犯政治错误,只可惜他生错了时代。
想到这里,我也能原谅林丁丁了,她的选择其实是基于自身现实利害关系考虑的,其实设身处地地想,如果我们在她的位置上,你会怎么选?是为了爱情成为他人眼里“伤风败俗,腐化党的干部”的唾沫靶子,还是为了自己的前途“忍痛割爱”,扮起一副正义的贞洁脸孔?
再来聊聊何小萍,虽然很多人和我一样,替她惋惜——为了在入伍第一天给劳改营的父亲一张军装照,而“偷”用了林丁丁的军装——在此事败露后,她余生的惨淡就从这一个点开始,不仅成为别人时常讥笑的对象,还因一次“逃避上台演出”被政委“流放”到了野战医院。
在观影中,我也在想,虽然不可否认何小萍是一个善良的人,但我觉得一码归一码。如果她拍军装照时公开地和林丁丁借用,而不是默不吱声地“偷”,这件事或许就可以避免。我们不能因为她的善良,而否定她在这件事情上的错。虽然这件事看起来很小,但佛教讲,我们所有的言谈举止,起心动念都在造业,这些业因在众缘和合下,会造成我们身后的果报。从这个角度讲,何小萍那之后所有受的苦都跟自己之前造的因有关,当然也有外因使然,即文工队其他人居高临下的排外和冷漠。
但是,再想,何小萍当时的选择能完全说是她的错吗?我们知道,她从小就生活在一个不幸福的家庭,母亲仅仅抱着她睡的一个晚上,还是她设计把自己弄高烧换来的,可以想想,童年的她是成长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继父继母不待见,弟弟妹妹亲情冷漠,这样环境成长起来的孩子一定是内向自卑的,凡事谨小慎微的,何况,在刘峰第一天接兵时就和她讲过:为了保护她,她现在的资料上是“革干”的身份,而他父亲被下放劳改的事情绝对不能提。所以,当她面对高傲的林丁丁以及其他“根正苗红”的战友时,她绝对不能自揭伤疤,暴露自己家庭的真实情况。然而,她家庭的境遇难道不是那个时代造成的吗?所以,她这种内向自卑的低人一头的原生态家庭导致的性格也是时代造成的,所以何小萍“偷”军装,包括以后的她人生经历,以及那个时代其他的人生,其实都是时代车轮碾压下的一道道车辙而已——她根本无力把控自己的方向,只能小心翼翼的活着,稍有不慎,就会在这个车轮下伤痕累累,面目全非。
何小萍是,刘峰是,林丁丁也是。
所以,当我回想起罹患精神病的何小萍一个人在空旷的草地上独自起舞时;当我看到刘峰这样保国为民的战斗英雄,却被联防办的人员把假肢无情地扔在地上时;当我看到何小萍将暗捱在心中几十年对刘峰的爱,只用一句看似风轻云淡的“我想让你抱抱我”说出时……我的内心疼痛之余是深深的幸福的:因为,我们生活在了这个和平幸福的年代,我们不会再像石林峰一样,十六岁就上了战场,而被火焰枪烧的血肉模糊;我们不会再因为真实地表达爱,而被视为伤风败俗耍流氓;不会再因为身份问题,而将亲生父亲掩藏在自己“革干”的遮羞布下……
然而,所有的这些幸福,又终究是不够的。
一个真正好的社会时代,是能够让人各得其所,能够尊重少数人的选择,所以,一个人如何能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中,既能像一块礁石保持着自己棱角分明,自由独立的姿态,又能扎根于深水潜流中,不被浑流撞击、侵蚀地面目全非,而最终泥沙俱下,随波逐流。这,才是我内心真正渴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