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感悟#
一些槽点引发的思考!
今天是23年第一天,做完作业后就完全放飞自我,原本准备追一部剧的,不过想着追剧太费时间和精力,去刷了好几个小时的视频,偶尔放松下,也不用责备自己。
回到正题,今天想吐糟一些不太好的现象,随便聊聊自己看的思考。
其实下午写完作业那会儿去打卡区刷了一下别人的作业,然后就刷到有位同学直接复制了我作业中的一小部分。
今天的作业是以粥老师分享的一个包括五十多素材的文档内容,让我们去总结概括自己喜欢的两三个,然后思考素材可以用在哪些地方。
内容非常长,我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全看完了,总结了十个素材的内容,并加上自己的分析。
当我刷到那个作业时,我先是有些吃惊,我以为有人思考和我如此相似,结果细看,发现连思考内容都一致。
有一个对素材的概括,我在发第一遍提示有不适当的内容没法打卡时,我还把一个词改成了拼音代替,内容竟一模一样,也就意味着,TA真的是把我作业复制过去的。
再次确认后,其实我当时有一些生气,虽然只是作业,但也是自己努力思考半天才搞出来的,如果TA是用在写文章上也就算了,毕竟是老师们提供的素材,大家都可以用,但那是作业呀。
况且TA也并没有在我的作业评论区有任何表示,就有种自己的劳动成果被窃取了的感觉,真的有一些小生气。
还有,我看了一下, TA的打卡时间是早于我的,TA很可能刚开始只是先打了个卡,没写作业内容(因为很多人为了占位,都喜欢这么干),后面我打卡后,TA复制了我的,又去迭代了内容,不知道的可能还以为我复制了她的。
当然,作业区那么多作业,大家也很少会去关注别人的内容,只是自己心里会稍有些不舒服。
这时也正好在跟写作营的一位同学聊天,于是跟他提了一下这件事。我原本以为他会跟一起吐糟这个事情,他的回复让我有些吃惊。
他说:“那说明,你的作业质量好,素材库里内容丰富,恭喜啊。”“怎么就没人复制我的呢?”
你看,我是从道德的角度看的,所以我觉得那个同学真的不太道德,会让我有些生气。
但这位同学看待这件事情的角度是说因为我的作业质量好,所以人家把愿意复制我的。被他这么一带,往这个角度看确实心理舒服多了,竟还觉得有些小开心。
这时我又说到:“不过我在想,她这么复制,自己都没思考啊!”
他说:“做好自己的事情,咱哪有精力操心别人呀。”
“社会上见多了你就知道,什么样的人都有,这算什么呀!”
真的,很清醒的一位同学,他关注的是个人成长,而我关注的是道德,两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不存在对错,看自己偏向哪边,如果想让自己过得舒坦些,他的那个角度非常不错。
因为自己也有在网上分享内容,所以来探讨一下“抄袭”这个现象。(这里只是以我作业这件事情引出的思考,并不代表将自己的作业视为原创)。
我为什么会对“抄袭”这个现象比较敏感,其实是有原因的。我之前也有分享过,我报过公众号运营私教班。
刚开始的时候,各个博主们都有在収稿,很多博主收了稿子后发了出去,后面有人投诉稿子和别人的相似(洗稿),最后不得不删稿作罢,甚至还会引来一些纠纷,可能还要给原稿博主解释和道歉,这并不是个小问题。
粥老师之前在开营分享的时候,就告诉我们,要养成写作的价值观和习惯。
1、价值观:价值观就是要尊重原创,拒绝抄袭。
特别喜欢粥老师关于这段话的见解,他说:“商业本来就是灰度的,没有绝对的对与错,这取决于你到底要不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创造者。如果你只是想成为一个纯粹的内容商人、内容生意人、内容营销人,其实问题不大。”
“但如果你想做一个很好的创造者,想成为一个热爱文字,尊重文字,能够创造出美好文字的创作者,你一定要从自己做起,尊重原创,拒绝抄袭。”
我的目标就是成为一个很好的创造者,热爱文字,尊重文字。
2、好习惯:每一次写作,要自己先认真思考。
粥老师说,写作本就是锻炼自己思考的一件事,如果每次都去大量搜索,借鉴复制别人的东西,长期以来,我们不会形成自己的思考。
粥老师还提到一个“长期公平”的概念:没有人能逃出长期的因果铁律,种什么因,得什么果。
我非常认同这些观点,从某种程度上说,粥老师是我写做路上的启蒙导师,他的价值观非常正,这正是我所追求的。
今天的思考其实有些乱,写到这里,我才发现,其实是可以分为两篇文章来写的,一篇写不同角度看问题,一篇可以写“长期公平铁律。”
反正已经写到这里了,也不打算改了,反正都是思考。
不过因为写的乱,我的标题都不知道怎么取,就随便取了一个。
其实当我们只关注每天写什么时,总是感觉找不到东西写,但如果我们愿意去留意生活中的点滴,哪怕是与人的一次交流,聊天,都能触发我们的思考,而这些,都值得被记录下来。
我现在就告诉自己,不要把写作想成什么高大上的事情,就把它想成一些简简单单的小事,只需要我们对这个时间有些意见,只需要我们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刺。”
上期的作业评论区,有位同学给我评论了一句:“你是一个善于发现平凡生活中的刺的人。”
很感激她那句点评,当我把这个标签当成真的,我就是这样一个人,我也越来越会在生活中找刺。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