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诊断》第二章精神分析性格诊断  陶陶然~小苹果

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对人格的理解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试图从个体心理固着在某个早期发育阶段来理解人格,二是随着自我心理学的发展,性格又被认为是表达特定防御方式的结果。只有崇尚人性兼听兼巡学的治疗师,才能促进这一学科的发扬光大。一、经典弗洛伊德驱力理论及演变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基于生物内驱力学说,他强调了本能欲望的核心作用,通过与躯体部位对应的口欲期、肛欲期、生殖器期乃至性器期的发育阶段逐步形成人格特征。本能驱力发育阶段论观点的优点在于通过展示个体发育过程的连续性,帮助精神分析治疗师去注意儿童特定发育阶段所出现的受挫与冲突,从而进一步理解特定的精神病理现象。  养育应是一种内心自然的平衡。  Erikson是通过更改阶段名称来缓冲弗氏的生物本能观点。口欲期被改为通过依赖建立基本信任的关键阶段。肛欲期被改为涉及自主的阶段。俄狄浦斯期被视作发展基本能力的关键时期。  Mahler打破了口欲期和肛欲期的界限,认为婴儿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①对外界相对无意识阶段。②相融共生阶段。③分离--个体化阶段。  Thomas Ogden提出位于更早发育阶段的“自闭--毗联模式”,他强调除了理解随着这些时期的进展个体心理日益成熟外,还应该认识到个体在各个时期都会出现前行和后退的循环往复。  Peter Fonagy及其同事提出了一种心理发育理论及个体的自我和现实感的成熟过程,其特征是具备将他人的动机心智化的能力。人格发育的三个阶段:①相对未分化期(共生-精神病性);②分离--个体化期(边缘性);③俄狄浦斯期(神经症性)。二、自我心理学    本我是内心的原始驱力、冲动、非理性冲突、趋—避冲突以及各种幻想。它寻求即刻满足、自我中心、遵循享乐原则。从认知角度来看,本我处于前语言期,它常通过图像和象征而表达、非逻辑、非因果,缺乏时空观念、不受生死和其他限制。定位于大脑杏仁核区,即原始脑,负责原始的情感活动。本我完全属于潜意识,但通过思维、行为、情感等间接表现可见一斑。  自我是指一系列功能,包括适应生活刺激,或在家庭和文化的影响下,最大可能地满足本我的需要。遵循现实原则,服从逻辑、时空和现实原则。协调本我欲望现实和伦理之间的关系。    原始防御以回避和扭曲为主要特征,成熟的防御机制体现为处境中的适应和调节。  超我——广义自我中起督察作用(尤其在道德层面)的部分命名为“超我”(弗氏把本我、自我、超我分别用“它”“我”“凌驾于我”表示)。超我的含义与良知类似,都从属于自我。  自我的主要功能:保护自身不受过度焦虑、现实烦恼、愧疚念头的伤害。三、客体关系理论  1.客体关系取向的精神分析们更关注童年期的什么人成为儿童的重要客体,儿童如何与之交往,哪些部分被儿童内化,以及这些课题的内部成像如何影响儿童成人后的潜意识内容。  来访者需要的是切身体验,而非治疗师的解释。治疗师与来访者之间的情感互动是治疗的关键因素。  客体关系理论是治疗师更能设身处地地体验来访者的人际关系。该理论认为儿童的成长需经历:体验性共生阶段到“我”与“你”辨别阶段,再到更复杂的身份认同阶段。  重性精神病里的患者缺乏自我整合和类型功能,具备独特的自我状态,他们的人格形态随境转移。如果治疗师意识到患者在一定情境下双亲中某位的内部成像和其他早年重要课题正支配着来访者的行为,那么治疗将更加富有成效。  2.性格被视作一种稳定的行为模式,或是潜意识地按照早年客体的内部成像而行为。  3.随着对反移情的逐渐理解,治疗时发现遇到精神病性来访者和边缘型创伤型人格和人格障碍的患者,他们所能利用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恰是因对方而产生的自身的强烈的反移情,理解这种反移情以帮助治疗师更好地理解来访者的不堪重负,行为混乱,悲观绝望及饱受折磨。Heinrich Racker提出将反应型归为协调型和互补型两类。 四、自体心理学  Kohut在精神分析理论框架内提出一个新的构想:涉及字体的发育扭曲及治疗方法。他阐释了成人精神病里的涵义:若个体在发育早期缺乏能被理想化的原始客体和没能逐渐的无创伤性的对原初客体去理想化,成年后心理状态将受到严重影响。  自我结构理论的扩充:自体结构、自体表征、自体形象以及个体如何通过这些内部结构而获得自尊。  防御概念的外延得到扩展,它不再仅仅作为保护个体不受本我、自我、超我造成的焦虑所累,还在于能够维持连续的积极的自我价值感。五、当代人际关系理论学派    关系学派认为治疗师与来访者的潜意识内容同样对治疗情境产生作用。关系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及理解咨访双方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双方更好地理解治疗中的一举一动。    在处理情感创伤和性虐待的来访者方面,关系理论更强调解离过程而非压抑过程。  关系理论对治疗最大的影响在于使治疗师能对临床经验治疗性社会意义,多重自我状态以及解离状态保持足够敏感。关系理论更强调自我体验的流动性和持续的变化性。六、精神分析对人格评估的其他贡献  分析理论更多强调的是主要论点和动力概念,而非特质。亲密关系方面存在冲突的人对亲近和疏远都会感到不安,极端渴望成功的人恰恰也是葬送自己前程的人。    七、小结  本章介绍了几种主要的精神分析学派的临床理论:驱力理论、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理论、自体心理学和当代关系学说。八、进一步阅读的建议《梦的解析》《精神分析概要》《弗洛伊德与人类的灵魂》《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弗洛伊德基础读本》《精神分析与精神分析疗法》《自体心理学》《精神分析理论、治疗与自我》《自体分析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管线分装分三步:1、在test.py中或同文件目录下 2、新建两个文件与test.py同属同一文件夹下test.c...
    乔治大叔阅读 250评论 0 0
  • 远方的牵挂 记得小时候爸爸说过:“你是个善良的孩子,但是你的处境就犹如在半山腰推车,想要帮别人固然没错,可是首先...
    时间煮雨_90b4阅读 136评论 3 0
  • 一杯豆浆,一个肉包子,一个水煮蛋,那是早饭的样子; 一颗矮胖的树,一围铁栏杆,一片四季同色调的砖块,那是生活的样子...
    缘来缘去599阅读 159评论 0 0
  • 特别喜欢,今天的【成果日记】配图。 If you never try,you'll never know. 是的,...
    陈sir阅读 601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