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给一中高级美国学生上课,课文内容和性别平等有关,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当然会谈到性别歧视的现象,诸如在汉语中有很多关于歧视女性的字、词、惯用语,甚至网络流行语等。
一、汉字中带有性别歧视的字
我们知道,甲骨文中“女”字是一个屈膝而跪的形象。
如果说殷商时代的女性地位较低,常常呈现一个被压迫的形象,那么经过千百年来发展,文明、汉字、经济一同发展,但是女性的地位似乎并未提高。我们从以下字词便能知晓一二。
“姦” 。《说文》中说道:“姦,私也。从三女。”这个字在现代汉语中并不通用,但相当于“奸”,用三个“女”字叠加而表示,无疑体现了一种对女性的高度歧视与偏见。
其实,“女”字旁的很多字都带有性别歧视的意味,就像上文中提到的“奸”。此类字还有很多,只要稍稍翻开《新华字典》就能有:嫉、妒、嬉、婪。 这些表达人的品质中不好的一面,为什么用“女”字旁呢?
二、语言中带有性别歧视的词语、俗语
汉语中有相当多的词语、俗语都在传达男尊女卑的观念。自古以来,女性要学习的是“三从四德”,即“未婚从父、婚后从夫、夫死从子”,女性感觉就是男性的附属物。还有许多俗语,如“女大不中留”、“养儿防老,养女赔钱”、“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红颜祸水” 等。
当然,如果你去百度搜一下这些关于性别歧视的论文,肯定是一抓一大把。学者会从多个层面、角度去剖析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歧视以及压迫。
“女大不中留,留了结冤仇”、
“养儿防老,养女赔钱”、
“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木大傲栋梁,女大做填房”
不过不用担心,我想社会发展到今天不会再有人高举旗帜,去复兴这些旧文化、旧思想。但是今天仍在在社会中流行通用的骂人的话,好像都是和女性有关的。如早些时候网友常说的“绿茶婊、心机婊、白莲花、小婊砸”。或许你说用来骂女性没有关系,因为也有很多骂男性的词如“畜生”,但是事实是,我们骂一个男的很裝C,我们会说他是男人中的绿茶婊,男性也会自嘲自己“心机婊”。但是归根到底这是一个女性更受伤害的词。
前两天看到一个公众号,文章主要内容是说一些称谓上的缺失。英文中的mistress 表示“情妇”,但是并没有对等的“男朋友”。同样的例子还有,bitch,如果我们想要用这个词来骂男性,显然是不合适的,那么你的语文肯定没学好。你应该使用“son of bitch"。此外,英语中还有”call girl “(应召女郎),stripper(脱衣舞娘)这样的词,但是男性从事词类行业并没有被赋予一个新名称,仿佛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男性从事这样的行业一样。
我所看到的美剧,男生或者女性在结婚前,都会开一个单身告别派对,这派对上的特色一般就是参加派对的人都是单一性别。如果男士开单身告别会,那么只邀请男性参加,除了被请来跳舞的脱衣舞娘以外。那么女性的单身告别派对也一样,也会请一个stripper过来大玩Cosplay,但是她们也只是教这些男脱衣舞者为stripper。
当然,还有很多为大家所熟知的网络流行词,也都是赤果果的歧视女性,如“剩女、黄金圣斗士、女强人”,但是我们的词汇里面并没有“剩男、男强人”等对等称谓。
三、语言中对女性的”物化“
所谓的对女性的“物化”就是把女性当成物品,当成工具来衡量。举个栗子,“女人如衣服”在这个俗语里面,就是把女人当作物品衣服,这就是物化。在现实生活中,很多语言都是没有那么显性地对女人进行物化,而是以一种更加隐性的,更加潜移默化的方式。如“嫁给,娶到” 这样的词,其实就有一种暗含女性是物品的意味。当然,英语中没有这样的词,都是marry结婚。
小编懂的外语不多,不知道在其他语言中是否也像英汉语一样存在着这样大量的性别歧视的词语、表达,是否只有女性被歧视?男性是否也有因为性别原因而觉得自己备受歧视呢?
四、叨叨絮絮
歧视,我们从字面上看,意思就是以不一样的眼光看待。那么如果您是的确承认或者认为本来在构造、心理等方面男女有别的话,那么男女有别就是个常态。我们不能说不一样就是歧视。我以为,歧视,除了用不一样眼光对待以外,还需要加一个条件才能成立,就是使被看待的对方的受到了利益或者心理上的伤害。
有人说,汉语中的语序和词序也存在对女性的歧视,如“龙凤、雄雌、岳母岳母、爸妈、父母、儿女“等。这的确是个值得研究的现象,但是我以为简单的把它归为对女性的歧视,因为女性地位低。那么,如果调换过来,变成”风龙、母父“难道就不是对男性的歧视吗?男性难道就从来没一个男的觉得”男儿有泪不轻弹” “男儿膝下有黄金”这样的俗语是对他们的歧视吗?
世界那么大,歧视又怎么会只限定在性别当中呢,难道种族、信仰、国别这些歧视不是更多更大吗?写到最后竟有点悲观了。因为我也实在想不出来,对于这些歧视,特别是“性别歧视”我们能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