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周其仁说,我们很多“知识”是不那么靠得住的,比如很多人讲的所谓秘闻,这些秘闻往往无法查证,因此难辨真假。“我自己对没有查证的知识兴趣不大,横竖人家怎么说都可以。”
我们可以努力让无从查证的东西难以轻易进入自己的头脑。周其仁说:“养成一个习惯,所有知识,书上来的也罢,教授讲的也罢,只要记忆好,可以尽收眼底,但把哪个当真,要讲究讲究,查证不了的东西别听了读了就当真,尤其别作为下一个知识的支撑点。宁愿知道自己无知。天下好多知识其实靠不住。”
要理解世界,简单的做法有三步:明确概念、追根溯源、认识灰度。
概念是一切的基础。我们需要用概念来给事物一个清晰的“位置”,并且将事物归纳分类,用一个个类别来组成更大的概念块,比如我们把老虎、孔雀、鳄鱼都归类为“动物”,而“动物”这个概念就是一个抽象的人类普遍认可的概念,这有助于人们认识世界,抽象事物和定义概念的能力是人类文明的基石。
只有在脑中对事物形成清晰的概念,我们才有可能接近正确地理解世界。概念的形成层层迭进,每一个概念都依赖于更底层或者说更普遍的概念,我们需要把概念放进一个最相近的类别当中,找到其与该类别的共同点,又要找出它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不同特性。亚里士多德对于人的定义非常经典,他说,人是“理性的动物”,动物是最贴近人的类别,而理性则是人的特性。
我们都知道,万物终有其根源,因果律是我们探索世界的重要依据之一,原因往往不仅是A到B,而是一系列的,探寻“为什么”是解决问题非常好的一个方式,也是最本质的方式,它是彻底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比如有一些疾病,我们近百年才知道这是某些细菌引起的,于是找到了消除疾病最有效的手段,当然,人们并不是知道为什么才能解决问题的,知道真正的原因前,我们通过不断试验来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点在心理学实验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原因的种类其实有多种,包括动力、目的、质料和形式,比如动力因其实是分为主要原因和工具原因的。就像一位画家完成一幅作品,作品的主要原因一定是这位画家,但画家需要通过一定的工具来完成画作,所以他的画笔和其他工具就是作品的工具原因。这样描述会非常清晰,不过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加以混淆,用一句大白话来说,就是,我们要知道同样的工具在不同的人手里,必然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同样的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眼里,必然也会产生不一样的作用,关键在于人而非物品。
关于根源的探寻,很多的时候我们总是走得不够远,对原因的探寻也容易半途而废,无法找到真正的根源。也许是因为惰性,也许是因为缺少一点耐心,我们总是倾向于幻想用一种最快的、一劳永逸的方法来解决的问题,可往往是这样,我们才离真相越来越远。
“灰色地带”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用词,生活中充满了这种情况,我们确实需要正确面对它。有一个经典的说法是,小时候的我们看电视剧总是要先分辨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好人就纯粹地好、坏人就纯粹地坏,长大的标志就是渐渐明白,好坏并不存在这么清晰的界限,也不是评价的唯一标准。
逻辑学要提醒大家的是,一定要分辨“灰色地带”和“人为灰色地带”,事实上大多数事物还是清晰明确的,很多时候出现灰色地带并不是客观的,而仅仅是因为我们没有看清楚,或者说还没有能力看清楚。
所以对待灰色地带,我的观点是,我们既要承认它的存在,还要明白它的存在有可能是因为事物本身就并不是非黑即白也有可能是因为我们的认知局限,更要明白不要将其放大并认为这就是世界的本来面貌,频繁的变化和不确定性往往会让人因为缺乏掌控感而变得沮丧、焦虑和烦躁,在这个时代我们尤其要明白这个道理,并学会与不确定性共存。用最快的速度随之变化,我们总是能找到一个个细微的确定性的。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