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全民关注的案件庭审终于在全民关注下落下了帷幕。
关于案件事实及法律适用,交给法庭、法官和法律。
一个案件为何会引起大家关注,却值得我们来关注。
案件经媒体曝光持续了两个多月,引起了舆论广泛关注,也引起专家学者的不同争辩。
为什么反响如此强烈,为什么争论如此激烈?
因为它涉及道德与人性,关乎法律与人情。它不仅冲击着我们的思想,也拷问着我们的价值。
案件由媒体曝光后,"辱母"情节的描述,立即激发了全民怒火。"他是热血男儿","他无罪","他是正当防卫"等等,很多专家学者迅速发表自己的观点,如易中天等。
且不说舆论媒体报道的真实与否,我想说的是为何此案一经报道,便引起广泛关注?
法律之外是道德与人性的成分吸引了大家。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沈德咏曾经说过,司法引发的一些舆情,成因十分复杂。
有的是说理不透彻,有的是审判过程不公开,有的是触及道德伦理。此案无疑是道德伦理占上风。
人们站在道德伦理层面抨击审判结果,一是因为大家信息不对等,二是因为大家习惯于根据一面之词,人人争做行为的审判者,而不是真相的发现者和理性的分析者。
在中国传统观念下,群众的朴素情感和基本的道德诉求,往往会首先超越法律。无论是"原配打小三"还是因辱母而杀人,都会迅速聚集大家的意见。
审判不能违背人之常情,但道德人情也必然不能超越法律。
本院曾办理过的"原配打小三"案件,原配曾当庭指责:法律是保护原配还是小三?法律保护每一个公民,并不论你的身份。但法律要惩罚违反法律之人,也不论你的身份。
回到本案。在得知于母是"老赖"并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时,舆论曾出现反转,这是另一道德与法律的"较量"。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心中可能会有一千种判决结果。但真相只有一个,结果也只有一个。
正如二审出庭检察员所说:检察员将用证据还原事实的真相,以法理情理辨析案件定性与法律适用。相信于欢必将得到公正的裁判。
但法律与道德人情留给大家的思考,一定还在继续,或者说还会继续。
"以严谨的法理彰显司法的理性,以练达的情理展示司法的良知,以平和的姿态体现司法的温度,努力形成舆论与司法的良性互动,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沈德咏副院长的话值得反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