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求诸己
——家里面的那点事
家里面的那点事,真的也就是那点事,我用了五年时间才明白这个道理,有点漫长,代价颇大,但好在是,明白了。
因为跟公婆一起住的问题,我和老公产生了巨大的分歧,发生了一系列衍生的矛盾,差一点就让我们走上了分道扬镳之路,我想, 若不是仅存的那一点对孩子的责任感和惋惜,我可能会义无反馈的选择离开, 也是因为对孩子充满希望,才开始了我的学习之路,让我明白婚姻的道理,明白自己的内心,明白原生家庭代际传递的种种因素,才能够相对客观的看待“同住”这个问题。
以前,我一直把同住看作是价值观,老公是一个孝顺的人,他之所以选择同住是因为他认为他妈妈希望同住,所以他为了孝顺而住在一起,他本人并不喜欢,在他的价值体系里,孝顺大于一切。而我认为,孝顺和同住是两回事,我不同住,一样可以孝顺,孝顺是一个多维的东西,不是只有单一的解决方案。老公问我为什么,我的回答是自由,和父母同住没有自由,所以老公据此心心念念买了别墅,就是为了要给我更大的空间和广阔的自由,但我依然不满意,没有办法解释这其中的种种。直到最近和一个朋友吃饭,她问我,你为什么这么抗拒同住,我回答后她继续说,你深挖一下自己的内心,究竟是因为什么,不是那些表面的,不是那些看得见的,而是潜在自己内心的原因。我开始深深的思考,自由并不是,家公家婆的作为不是,那些我排斥的理由似乎都不是,直到我挖到内心深处后发现,原生家庭给我的影响才是最核心的。因为,我的父母虽然没有跟他们的父母共同生活,但是,他们走得太近了,两家人,不,确切来说是四家人,包括了我两个叔叔的家庭,四家人走的太近了,生活纠缠交错在一起,生出了大量的矛盾,在那个“贫贱夫妻百事哀”的年代,还加上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的复杂,最终,导致了我父母深深的裂痕。我虽从不反对他们离婚,假如两个人生活在一起是折磨,那么理应分开,但是,分开的理由应该是性格不合,或三观不合,或相互无法适应。可我的父母不是,他们是被现实逼迫的无法相濡以沫,导致大量的不理解、不认可、矛盾和怨恨,最终分开。我不能说这些事情一定与他们的父母相关,但至少从我的角度看来,他们每一次的争吵起因都不是因为自己的事,而是别人,他们每一次深深的纠缠也总是为一些物质的、外在的东西所左右,而这些,都是我的爷爷奶奶和叔叔们带给他们的。所以从小,我产生了坚定的信念,潜藏在我内心指导着我每一次的选择,就是,将来我要和我的父母过得不一样,我要脱离他们这种生活模式,我不想像他们一样悲哀的生活,这其中,不要父辈的人纠缠在一起是最重要的,所以我选择离家很远很远,越走越远。不能说我的父母一定错了,他们也是时代、命运和悲剧的受害者。
也因此,当毛跟我提出要同住的时候,我的反抗情绪是极其高昂的,虽然我没有认识到核心原因,但我的本能在强烈的反抗着。
因此,抗争,结果是这么多年来,我跟毛的关系每况愈下。
应该说我们俩能走到一起,一定是强烈的、命运的安排,我一度觉得上天真是太眷顾我了,为什么对我这么好,因为我们在没有任何交集,任何基础的情况走到了一起,人群中只因多看了你一眼,那种前世注定的缘分。而毛,聪明、智慧、有责任心、幽默、风趣、上进,对我好,对我的父母也好,他是那种可以让我完全信任的人,任天下人都告诉我男人有钱会出轨我却不相信他会这么干。我们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他让我体会到极度幸福的感觉、飘飘然、每一天都是快乐的,那种人间的美好。然而,这一切在我们因为“同住”这个问题的碰撞下戛然而止,而后每况愈下,几乎走到离婚的边界,那是一种多么悲哀的感觉,从巅峰到谷底,我的世界好像坍塌掉,对人生都产生怀疑。我深深的记得曾被一个我一手带出来的女孩子气的自己躲在房间里哭,她没有错,她只是以为我还是那么强,而我不是了,弱的不堪一击,为别人一句话都开始受不了,背后没有了支柱,心里没有了底线,破碎了。我,还是我吗?
这后面,是工作和书拯救了我。工作,让我接触新的环境和人,给我压力让我成长,而读书,我切切实实体会到“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感觉,世世代代的真理在书里面,长长久久的智慧在书里面,方方面面的答案在书里面,我所有的困惑和悲哀也在书里面,那里可以发泄,可以陶醉,但是最终,它教会了我“反思”。反思,一定是上天给我不惑之年最大的礼物,懂得反思的人生,每一天都在精进,反思之后就知道,在面对事件时,在“刺激”和“反应”之前其实还有“选择”,人生永远掌握在自己手里,只在于你选择怎么过。
我选择幸福的人生,所以从此以后,我选择可以让我走向幸福的“反应”,它真的不容易,但它一定可以做到,让我用对孩子们的爱,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