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路沧桑:从国民党六十军到共产党五十军》通过大量的文献记载和对亲历者的采访,用纪实的笔法,详细记述了国民党60军长春起义的前因后果及改编为共产党50军并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整个历程;讲述了国民党军队是如何在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政治思想工作中转变为人民军队的,歌颂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
前段时间在场里工作,期间受室友影响跟着一起看《大决战》。刚看的时候正好是辽沈战役,随着剧情的推进,逐渐把一些我记忆中熟悉又模糊的概念,如塔山阻击战、四平战役、锦州战役等串到了一起,加之剧情对林彪和中央的刻画,使我对于辽沈战役的具体细节和其中的人物产生了兴趣。每晚看完后,睡觉前还在手机上继续了解剧情中一些事件和人物的详细情况。
兴趣随着剧情持续增加,当有一天看到长春和平解放的时候,我想起我在2019年买过的一本书——《心路沧桑:从国民党六十军到共产党五十军》,其中好像提到了长春和平解放的细节。这本书虽然买了一两年了,但还未曾看完过。当初买书的时候是对川军在20世纪的经历感兴趣,想了解更多鲜为人知的内容,可是买书后翻看发现是讲滇军的,于是便失了兴致,放在一边没管了。可是当我发现书中的内容和辽沈战役有关时,又重燃了把它看完的冲动。等到出场后,我便迫不及待的把书翻出来,津津有味的看完了。(感悟一:买书的初衷和看书的原因有时真不一样。)
看书的过程中,刚开始还想着长春和平解放,看到中途便被这只军队近百年历程的曲折与坎坷所深深折服,以至于我跳出了原本的初衷,从它本身的角度,独立的审视和体会这段让人颇为感叹的历史。 本书讲述了这只军队从地方军阀——国民党军——解放军的演进,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理想和使命,亦有与之相适应的人物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大部分人的命运却都被历史裹挟着前进,这也是整个时代进程的浓缩。在这个过程中,从将军到士兵,所有人都过得无比艰难和沉重。这里说几点让我受启发的观点吧。
01
什么样的思想教育才有效
书中提到对起义官兵的思想教育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说教为主,讲大政方针官兵不敢兴趣,讲国民党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甚至引起反感。这种方式的效果不好,没能达到目的;第二个阶段从自身实际出发,分三步,乡绅地主欺压剥削(揭露现状)——国民党的腐败无能(分析原因)——为实现人人平等幸福的马克思主义理想而战(树立理想)。这种方式的效果截然不同,触及所有参与人员的灵魂,影响深远,效果超出了预期。
这一点启发了我思考当下如何更好的完成对人的教育,不管思想,甚至包括能力或者技术。现在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还是说教的多,就像书中提到第一个阶段的方法,结果效果不算特别好。这样方式还造成了教育者不太去关心青少年的现状,即对现实的不满或者困惑(痛点),这又使得他们没有办法采取第二阶段的方法,对感受的现状产生共鸣,当然更不可能对现状进行分析达到引导和有效教育的目的。
02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为什么屡战屡败
抗日战争时期从接触的资料来看,全国上下都是同仇敌忾,军民都士气高涨,我一直不太明白,按理说不至于像现实一样短时间内就丢了大半个中国。关于这个问题,书中有一段描写国民党抗战的战略时说到,国民党不应该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一开始就采取阵地战和大规模会战,既不能有效发挥实力,又轻易的丢失阵地。类似于台儿庄大捷后就想会战,结果兵力集结,暴露实力引起日军调集重兵围剿,最后不得不撤离徐州。反观我党,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主要运用游击战、运动战的方式来壮大自身,直到自身实力到了敌我旗鼓相当的时候才开展辽沈会战,真正意义上通过阵地战攻打大城市。其实百团大战也算一次尝试,但后来招致一些批评也是因为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过早暴露实力引致围剿。这便是韬光养晦、厚积薄发的意义吧。
03
其他
书中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思考,因了解不是太多,还不能清楚的描述,故先记录于此。例如,朝鲜战争是我党方针政策的一个分水岭,战争改变了国家的发展轨迹;解放前征兵方式黑暗到兵损率达到3/4,也就是说征来的兵只有1/4能到部队,其余的大半惨死,部分逃离,令人发指;旧式军队御下通行打骂,其花样之多,手段之残忍,无不让人动容,而军官多以此为荣。
综上即为个人之感悟,太久没写东西了,水平下降太多。看完后其实又放了一段时间,期间描述难免出现偏差,仅以此勉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