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更好地成长?

读古典的《拆掉思维里的墙》的时候,我正处于大四找工作时期。

书里提到有一个词汇叫“心智模式”,即我们看到的世界只是自己想看到的一部分。这些模式决定了我们看到什么、感受什么、以及思考方式和行为。

读的时候,不禁回想到了来时之路。

我所在的大学是一个双非学校,很多人的生活就是温水煮青蛙。大一的时候,开始放飞自我,尽情地玩,没有目标和方向,不知外界的竞争和压力,处在安乐的象牙塔里,一直到了大四,匆匆忙忙参加招聘会,渴望找一个“安稳”的工作。

这样的人在校园里比比皆是,奇怪的是,都是同一个学校,都是同龄人,有些人安于现状,有些已经冲在你看不见的前方。

或许,这就是“心智模式”上的差别,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觉得时间很多的人会尽情挥霍光阴,认为努力才能掌控生活的人已经开始行动。

成长,其实是一种内心的尺度。拥有一个成熟的心智,能够指引自己更好的生活。


拥有成熟的心智,也是一个修心的过程。

文中提到什么是所谓的“禅”,其实就是“饥来吃饭困来眠”。

吃饭的时候吃饭,喝水的时候喝水,睡觉的时候睡觉。“禅”即心无杂念。可是我们往往是工作的时候想着待会中午吃什么,睡觉的时候想着明天的工作怎么办。

在实习的时候,公司隔壁办公室的几个前辈们,从上午开始泡泡茶,拉家常聊天,偶尔还互相“串门”唠嗑,还中途去买水果进公司,俨然一副把职场当作菜市场的状态。不知道是因为事业单位都是如此,每天按部就班的工作让他们渐渐消磨了激情,还是他们原本就想追求一份简单平稳的工作。

如此一来,工作效率就不用说了。当时自己似乎明白了什么叫作,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他们会觉得,工资就那么点儿,做那么认真干什么?

一开始就计较报酬,而不是工作或提升自己的目的去做事,只是机械性的、无趣的工作而已。

无法全情投入做事的人,往往他的生活也是很无趣的。

生活中这类人比比皆是。很多同学喜欢宅在宿舍上网玩游戏、看剧,百无聊赖打发日子。问他们为什么不去学点东西,看点书,做点什么有意思的事情,他们都会异口同声说:“我不感兴趣。”

有些同学抱怨过:“如果我如今在XX大学,早就好好学习了。”

也有些职场人吐槽过:“在这种鬼公司,有什么好做的。”

无趣之人会用许多“如果”试图安慰自己,其实质一来害怕失败,二是没有能力。而真正的有趣,是敢于冒险,全情投入,享受当下。

知乎上有很多关于“如何成为有趣的人"的话题,各种各样的答案目不暇接,如健身、学习、阅读、陶艺、书法……其实这些终究只是一种形式。而内心空虚乏味的人,无论他做什么都不会改变他原来的状态。

很多事情不是因为有趣才做,而是坚持做了才越发觉得有趣。如果是觉得有趣才做,那么很有可能做了没多久,只有三分钟热度。

兴趣是什么?就是你以最高级(est)的形式投入到当下(ing)的事情之中(inter)去。

正如古典所说:“乐趣来源于全情投入,而不是投入后的结果,正是因为这样,乐趣可以是无条件的。”

我希望的成长,是崎岖弯路,亦或康庄大道,都敢于去尝试一场华丽的冒险。成为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在平凡的日子里,都能够全情投入,体会每一个平凡生活里的乐趣。


“心智模式”指引着行动的方向,我们想到什么,如何去想,已经决定了我们要走哪一条路。

古典在文中说过“穿越模式”,就是尝试去行动。

与之相反的,是“等死模式”。名字听起来让人产生畏惧感,为什么说是等死模式?很多自称拖延症患者的人,喜欢做事情把困难留到最后,直到了deadline才不得不动手去做,最后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文中举了一个女生考研的例子,她花了6个月时间纠结是选择工作还是去考研,最后还是无果。如果她用这段纠结时间去复习,说不定早就考上了。

纠结症和拖延症的根源还是在于畏惧挑战,而成长之路处处充满挑战。处在舒适圈得过且过的日子,收获的只不过是光阴逝去。

我身边的很多同学,到了今天,仍然不急着找工作,有些是不想找工作做而选择考研。我不去评价他们的做法对错与否,我只认为,如果换做是自己,定不敢对自己的人生不负责。

在大二的时候,我开始关注互联网,看各种有意思的公众号,加上自己很喜欢写作,就打算朝互联网运营方向走。心里很清楚自己的学历在外找工作没有优势,只有增加更多的实践经历才能让自己提升竞争力,因而在大二开始选择了实习。

从大二到今天,自己参加了三份运营相关的实习,而实习之外,自己也开了个人公众号写作、运营。回过头看自己的每一步,都是自己脚踏实地走过来的。看到当初自己刚开始的稚嫩,不解,到今天对新媒体运营有了更广阔的认知。

成长的路仍然不停歇,为了心里的期许,只有更快地向前奔跑,因为我知道,自己永远比世界慢一步。

停滞不前、迷茫无措的时候,问问自己心里到底想要什么。然后去勇敢,去试错,因为年轻,所以热泪盈眶也无所畏惧。

迟迟地等待,抵不过一个行动的现在。


古典这本书,说好,它里面到底含了一些鸡汤的文段;而说它是本成功学或鸡汤文,我是不认可的。它说了很多我曾忽略过的、未知的、不解的困顿和思维误区,像一把重锤,锤打我的经络,让我从混沌初开变得后知后觉,最后幡然醒悟。

“很多道理都懂,然而我们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不知道什么时候,这句毒鸡汤很火。人生无绝对之事,没有绝对的成功,也没有绝对的失败。好与不好,都存在于自己的现在和过去,未来和现在的对比。

如果你比从前更好,你就有了成长。

世俗的成功是定义给别人看的,成长是内化于心的。

正如这句话所言:什么是成长?那是你内心的一个尺度。你能够感受到你的成长,你内心知道你会成长为什么样子,就好像一棵橡树籽,无须教导,也会成长为一棵挺拔的橡树。

愿我们都能活成自己希望的样子。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第五项修炼,彼得·圣 (新世纪最新扩充修订版) 2009中文序 领导人就是占据权位而自动出现的;必须拥抱领导的“...
    际弋阅读 9,335评论 1 38
  • 那天渐渐的中午,却似黄昏,且天阴的沉黑,兼着那雨滴树梢,更觉得心里宁静,任晓萱明显的感觉到自己整个人都柔和了很多。...
    如三月兮001阅读 3,308评论 1 3
  • Date 这个是日常用的比较多的类,在kotlin中用传统的方法,IDEA会提示语法警告,有更好的方法,就是下面的...
    世外大帝阅读 4,596评论 2 5
  • 开始表达出的最热切喜爱,最后会不会变成最深切的厌恶?我不知道自己能走到哪一步,也是真的体验到现在工作的辛苦,不过想...
    短腿喵要发财阅读 1,339评论 0 0
  • 今天教学生学习皮这个字的时候,让他们组词。有个学生组了皮厚,有个小女生举手骄傲的说:“我妈妈说我皮厚。”接下来传来...
    七颜子阅读 929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