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红楼,梦萦金陵品红楼

合上书扉,缓缓闭上双睛,细细回想贾宝玉的一生,真就应了曹雪芹的那句判词“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他一生奢华富贵,娇生惯养,但是却迫于家庭礼教,甚至连自己娶的人都不能自由选择,尝试过反抗,可是反抗是徒劳的,却又无可奈何,最后他看破红尘,选择成为一名游僧,自由自在,不受束缚,却也因此没了悲喜,可悲可叹。

记得民国才女张爱玲曾经说过人生有三大憾事: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即使后来许许多多的后辈编了续写,却都无法达到曹雪芹的那种高度,令人生憾。但是断臂维纳斯也有其独特的美,不是么?后世的红学研究者们孜孜不倦地想要给《红楼梦》一个完美的结尾,何必呢,只是徒增烦恼罢了。或许只有曹公复世,才可能给《红楼梦》编撰出一个完美的结局吧。

这部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的视角,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均不落凡俗的闺阁佳人们的人生百态,展现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尤其张扬地展现着女性美。

我尤其偏爱林黛玉,是宝玉眼中“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病态、柔弱的令人心疼的美人儿。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非常热闹,可是却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人,也没有她可以倾吐心事的知己,唯一上心的贾宝玉,还经常让她多愁善感,患得患失。她性格里特有的孤僻和清高,再加上她不喜巧言令色,淡泊名利,崇尚真情实意,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超凡脱俗,很难融入到大观园的热闹中。她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人可依靠,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凄凉结局——红颜薄命。宝黛的悲剧爱情令人叹惋,明明是两小无猜、青梅竹马,陷入爱河自然而然,我一开始曾以为这会又是一份千古流芳令人羡慕的爱情故事,没想到他们却被棒打鸳鸯,最后黛玉抑郁而终,宝玉看透世俗,选择出家,可能生不逢时的爱情都是悲剧的代名词吧。鲁迅先生曾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当我看到宝黛爱情凋零时,我深刻地意识到何为悲剧,尤其是黛玉焚稿那一段,看的时候是细细密密的心疼,心疼黛玉这样美好的人儿被摧毁的不成样子。

其次喜欢的就是薛宝钗吧,其实我一开始是很讨厌她的,觉得她心机太重,冷酷又自私,看到后来竟有些同情起她来了,细细想来,她可能比之林黛玉,更可悲吧。她家境殷实,从小便饱读诗书,知书达理,贾母都总是夸她“沉静宽厚”,可是她一直压抑自己的本性,谨遵大家闺秀的训教,她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一直按部就班的走下去,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她竟然还觉得本就该如此,可悲,可叹。她虽然自己聪慧过人,却一直秉承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还在香菱和湘云谈诗时说道“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明明她自己也熟悉剧作戏曲,骨子里却认为作为端庄大气的淑女是不应该知晓这些淫词巧句的,为此还委婉的批评宝琴的咏古诗,还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她虽然十分生气,但她却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并没有失了分寸,以前最讨厌她在蜂腰桥下陷害林黛玉的一段情节,现在想来也并不是不能理解……她也希望能够拥有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是她却盲目地听从别人安排,在明明知道宝黛相互喜欢的时候,却因为贾母的赞同和母亲为了权势同意她嫁给宝玉而无奈含泪点头,甚至在后来宝玉出家的时候,王夫人还夸她说“看着宝钗虽是痛哭,他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这是真真难得的!”可是她也只是一个年少的女孩子,而且还有着此般令人惊叹的才华,她怎么可能不悲痛自己的未来?但是她只能克制着自己,毕竟她要遵守那冷酷的纲常,麻木着自己。林黛玉好歹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还得到了宝玉的爱情,可是她呢,麻木地恪守本分,听从家人的安排,任由自己原本美好的一生被人指挥刻画,变成一场难以言喻的悲剧。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是一部含笑的悲剧。它不仅仅是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繁盛向衰落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腐朽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的行为,这也是为当时的正统知识分子所不齿的行为。而曹雪芹那个时候也是家世没落,平时巴结他的亲戚朋友唯恐避之不及,他身为那个时代少有的正统知识分子,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悲愤着所遭受的一切,最终看透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这书中的字字句句都浸透着他血泪的控诉,还有无可奈何的哀叹,不但有为生活所迫的“绳床瓦灶”的凄凉悲愁,还有创作时期因《红楼梦》不被事实所认可而要竭力所隐瞒的苦衷。《红楼梦》不单单写出贾家这一大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没落,同时也暗示了贾家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消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是那些敢于反抗那个封建贵族阶级,追求自由思想的人物;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可怜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纲常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看完《红楼梦》,我不禁感叹曹雪芹的博学。因为在红楼中,除了描写景物叙写事情,还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贾府中的奢华生活,甚至对建筑、服饰、饮食、医药甚至于兵法等方面都有极其细致的描写;还有对人物的刻画深入人心,使得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人物形象,例如王熙凤的泼辣、黛玉的多愁善感、宝钗的恪守本分。红楼中没有一句话是废话,每一句都是伏笔,使得文章中人物能够紧密链接起来;而且书中的诗词歌赋也是描绘的也是令人佩服,曹公给不同的人物配上独属于他们特色的诗词歌赋,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饱满,也从侧面反应了曹公那惊人的才华,令人赞叹,啧啧称奇。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红楼中的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让人琢磨不透。鲁迅先生曾评价《红楼梦》时说道: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即使看同一样东西,对它的评价也会不尽相同。《红楼梦》是中国小说当之无愧的难以征服的顶峰,不仅是因为它有较高的思想价值,还在于它那非凡的艺术成就、它那博大的意蕴和深刻的内涵,再加上它那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让人读完感觉回味无穷,而且它还有一个特别之处的地方:常读常新,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人生感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