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出是最好的输入
#见:“思考之所以困难,是因为通向真理的崎岖小径与诱人的捷径总是争持不下。而捷径往往只是条死胡同。我们在思考时所做的大多数努力,都是在抵御诱惑。我们不断受到它们的纠缠,又必须为了手头上的任务硬着头皮想下去。”
“有些人是天生的天才,他们可以轻松地解开棘手的谜团;而另一些人步履蹒跚,却有天赋的意志力——这一英雄式的品质,使他们能在追逐真理的道路上坚持到底。然后就剩下我们这些人,没太多的天分,还有点儿懒。于是,我们就仍然渴望理解周遭的事物。”
正如丹尼特说的,我们大多数人是没有天赋,还有一点儿懒的人,我们对方法,尤其是葵花宝典式的方法特别渴求——这反映了我们的两点不足:天赋不足,意志力也不足。
通过37%的“最优停止理论”,我想分享的最重要的观点是:
1. 很多事情看似你的选择是自由的,实际是不自由的。
你的选择和决策受制于一个你也许不知道的规律。当然,你今天知道了是更好的。
2. 忘了提醒大家,我们说的“算法”,都是在特定领域和场景的“算法”,不是一个“通用的算法”。
如果有“通用的算法”的话,也是一种没有意义的正确。
3. 大家始终记住:我们之所以求知、发问、渴望升级自己的认知,都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而竞争力来自于个体差异。如果你找到了一个所有人一看就明白的通则,它是不能对你形成竞争力的,应该趁早放弃普遍适用、一抓就灵的“葵花宝典”。
#感:其实没有一个理论是包打天下的。我们要做的是将理论和自身的实际相结合。打造专属自己的。认知体系和核心竞争力。正如吴老师所说。竞争力来自于个体差异。人人可知的通用法则是没有意义的。
但我们对于理论的学习和理解,加上与自身积累经验相结合,最后形成的是专属自己的认知方法论。这是内化了的的武功心法。
我们的学习和实践又在不停的强化之,在动态的叠加和修饰过程中,增强自己的认知。因此,切莫生搬硬套一种方法,那种只得皮毛不得其里的方式对我们自身的发展反而是极其有害的。
#思:世界上没有一个普遍通用的算法。算法本质是提醒我们事物的发展存在着一些客观的通用法则,如二八定律,三七定律。
而这些法则,不以我们人的意志为转移。只有知道了我们的不自由,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对于我们做事就是边界,找自己做事的边界,并在边界内做事,才能事半功倍。
普通人如果没有天赋。就只能修炼意志力,不断的与诱惑作斗争,坚持下去,而不是浪费时间在寻找葵花宝典上。
#行:也许这个理论只是提醒我们理性思考和决策的重要性。很多人不仅不会用这个理论,更是连基本的大脑皮层都不经过。直接根据杏仁核的反应做判断和取舍。所以要做到37%更多的不是下一个目标,下一个目标是先学会理性思考,一步步走,才能更好的理解这个理论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