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何尝不孤独
余华在《在细雨中呼喊》中说过:
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友人,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有时我也会因为寂寞而难以忍受空虚的折磨,但我宁愿以这样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自尊,也不愿以耻辱为代价去换取那些表面的朋友。
我不知道孤独的定义是什么,人生宇宙中,就注定是一个孤独的个体,注定要单枪匹马的去守卫自己的那一方之地。
进入大学之后我那颗本来就不躁动的心显得更加孤独了,我必须承认我不是那种开朗的性格,更谈不上所谓的‘自来熟’。交往必是三观相同方能为友,对于周围的人来说我显然是一个孤独的人,不会与他们打成一片,更不会与他们侃天海地。我并不想给自己贴上努力上进那种所谓的标签,可是在大学期间我是真的想学更多有意思的东西,我想练字(小有成就),我想读更多的书,我想拿到驾照,还有好多事情我还没有做,这些都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去做,就这样我就成为了一个所谓的孤独人,我内心偶尔会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那种一望无际的空寂感,我觉得那个时候就是孤独,有时我还会觉得世间还有另外一个我,和周围的人打成一片在热闹的氛围下体会不一样的孤独。
第一次读《一句顶一万句》是在大二刚开学,学习任务比较轻松,刷知乎看到有人推荐这本书说是中国的《百年孤独》,就利用闲时看了一遍。《百年孤独》是在我大一上半年稀里糊涂看完的,为什么说是稀里糊涂的呢?因为我必须承认这本书我真的看的不太懂,唯一的印象就是布恩迪亚家族人物关系的复杂,和吉普赛人的神秘吧,虽不太懂但是读完内心还是有一种莫名的惆怅感。
《一句顶一万句》中有一句话是: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孤独。生活之中又有多少人有杨百顺那样的悲惨人生,命运似乎在无情的嘲弄他,让他换一百个工作都找不到可以说得上话的人,而妻子的女儿巧玲的出现仿佛是阴霾缝隙中透漏出的一丝阳光,让他看到了希望,然而命运并没有因为他此前悲惨的经历而对他产生丝毫的怜悯,巧玲被他弄丢了,在他寻找的过程中他看到了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在车站做最辛苦的劳动,从他们的笑容和动作可以看出他们是幸福的,想当初吴摩西和妻子一起经营馍店,日子并不缺衣少食,但是他们一点也感觉不到快乐,现在看到此番情景也许只有吴摩西才能体会到刺痛内心的那种孤独。
下篇是回延津,恰好是曹春娥(巧玲)的后代牛爱国回延津,同样是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得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书中人物杂多,初读起来枝蔓丛生让人感到“累觉不爱”,在读下去内心不禁有一丝凄凉和无奈,读罢仔细品味让人对命运的安排感到恐惧和无奈。
就文章主人公牛爱国,他唯一的解救之路是他曾经的“相好”章楚红,牛爱国想明白了吴摩西一辈子也没有能想出来的问题,这也是出延津和回延津的主要突破,对章楚红的寻找就是对内心的确实,这恰恰和《百年孤独》的观点不谋而合,当谈到《百年孤独》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感源自何处时,马尔克斯说:“我个人认为是因为他们不懂爱情这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原因,孤独的解药就是爱”
这本书还有一个金句: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在此之前的我,你,他或许都曾是一个孤独的人,或许以后还是一个孤独的人,但那又如何呢?毕竟生活的味道,只有自己尝过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