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二次做拉条子,按照B站小高姐的做法,很容易就拉长了,拉一米两米都可以,只是还没有学会两个三根同时拉。

粗细比较均匀,不能急,一着急就容易拉断。
面团醒2个小时就能拉。
我煮了一碗,陪孩子吃完后,才又去拉剩下的面,也能轻松拉成,面更软些,基本不影响。
按照B站品诺王老师的做法,做了杂酱,除了家里没有大酱,只放了黄豆酱,其他调料都齐全。味道很好,肉炒出来很嫩,孩子连连夸好。
剩下的面团,我一次性拉好了,因为会粘连,要马上煮。我就只好全煮下去,拉出来放在凉开水里,面条温度下降,就沏出水,把面条放进冰箱冷藏。晚上拿出来吃时,不是那么筋道,而是变成了一种全新的口感——绵软,就像挂面煮软,放了一会儿吸水饱胀,那种绵软,正是我从小到大喜欢的口感。我一直不喜欢筋道的东西,费牙,吃一会儿腮帮子疼。
孩子不喜欢两顿吃同样的食物,所以剩下的面条我吃了两顿才吃完。喜欢。
怀念西安的拉条子,食堂的拉条子那时候4块5一碗,第一次去吃,吃到很饱很饱,但是觉得很好吃很好吃,也不舍得倒掉,硬吃下去。第二次去吃,就能完整吃完一碗了。大学食堂的拉条子都是西红柿鸡蛋浇头的,拉条子拉得细而均匀,面条煮得偏软,完全合我口味。
大学另一处好吃的面条就是图书馆负一楼的一家拉面,早上很早去看书复习,中午和老猫一起下楼出图书馆,从图书馆大楼一侧一个楼梯下到负一楼一个单独的小门,里面是一个比较大的场子,有一两家卖吃的。我每次都点一份“毛细”,配上西红柿鸡蛋浇头,偶尔也吃牛肉拉面。点好了,就在大玻璃窗外看师傅拉面。“毛细”要比别的面多拉两下,拉得又细又匀,还完全不断,这个师傅本领很高了。
“毛细”容易煮软, 也容易入味,正是我喜欢的。直到现在我也喜欢吃拉面,看师傅拉拉面。可惜成都这里的拉面都煮得很硬,牛肉放得特别少,汤里茴香味太重,更咸的不得了。
去年在北京,路过一家很大的拉面馆,老板服务员清一色西北人,里面卖很多西北小吃,尝了他们的自制酸奶,确实很好,奶香味很浓。于是,点了一份拉面。跟成都的没什么两样,面硬汤咸肉少。但是第二天我又去吃了酸奶,又点了一份拉面,没办法,实在太想念西安,太想念大学,太想念大学时的那碗面了。老猫,还记得我们一起吃的面,一起度过的四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