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6.28 5:40-6:40 am
人物:易仁永澄&伙伴们
28号早上永澄老师领读了序言的<快思考,慢思考>
【今日感受】
一、专家们的直觉如何产生?
因为一直纠结于英文版序言的阅读,进度慢,所以要领读这节之前我也只是看过一遍书,然后开始跟领读,但是对自己而言效果甚微,因为自己检视阅读没有读出框架,只是看懂了字词句,却看不懂意思,还是需要刻意练习,而专家们的直觉是旷日持久刻意练习的结果。你的谈资决定了你的阶层,改变阶层亦是旷日持久的事情。
【自我联系】:自己做一件事情,才刚开始,便想立马收效,其实是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刻意练习才能形成心理表征,刻意练习才是能力提升的最佳方式,这也是人和人之间差距的表现。
【练习分为5个层次】
1.不练习:眼高手低,只是知道,应在知识阻塞的地方慢下来,在一个级别上持续积累,实现跃迁;
2.低水平重复的练习:把一件事情按照原标准做了十年,应提升标准,才能增长水平;
3.有目的的练习:有清晰的意图,有支撑意图的目标和具体训练标准;
4.刻意练习:边界清晰、导师指导,进入训练体系中,放慢速度,重复训练,强化反馈(记录、复盘、分析、总结),拒绝自动完成;
5.符合认知原理的内隐化练习:本质导向,培养和提升长时工作记忆能力。则需要策略:加工碎片化知识--增加信息模块的练习和调取速度--符合内因知识的学习方式。
反思:所幸加入了共读这个学习共同体,在老大的带领和小伙伴的高能同侪压力下蹒跚前行,学习高手学习的方法,但是缺少对知识的封装组块,把拼图拼起,并且没有尝试给自己讲课来自洽。
二、认知惰性
周一领读完说到周三的安排,可能会开始附录A的检视阅读,然后竟然用系统1直接判定这次就是要共读附录A,序言共读结束了,产生了认知惰性,虽然觉得序言只是读了一部分,有存疑却没有提出,导致自己掉坑,没有进行序言的解读而去检视阅读附录A,使得共读时候因对内容不熟悉而经常跟不上。
【自我联系】:遇到问题时用直觉来做出判断,但这往往就会带来偏见,系统1因为经验不足,直接用来决策成为了认知惰性。没有走出舒适区,在能耗最小原则下,不启动理性系统来分析、思考、判断和决策。
反思:缺乏积累训练,其实最开始本质是知识的匮乏,不明白系统1和系统2对自身的影响,不明白思考后进行的理性决策的重要性,不明白思考前需要知识的持续学习积累,才有料来进行组块、联结、思考,帮助自己更理性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结构化抓取
在阅读过程中需要关键词、关键句、关键段落来进行分析,抓取整体框架和结构,这取决于个人认知深度及联系相关概念的能力,参考《如何阅读一本书》的第8、9、10章。在此过程中做的脑图、流程图等是为了帮助自己理解,而不是为了做而去做。
【自我联系】:对“关键”的抓取不够准确,从而在分析阅读时候容易偏离主心,好在自己英文版虽然只是结束了序言第一部分,但是在最后导图上自我梳理了那小部分结构的自我理解,自己的假设,即使可能积累个三五年再回来重读会被自己打脸,但那也是成长的过程,不怕假设,就怕不愿意做出假设,只有反馈没有成败,假设不对说明现阶段才开始积累,层级还太低。
【怎么做】
1.刻意练习,知识组装:即使是小知识,比如伙伴们把某一分享动作做成流程图,把如何思考的过程做成流程图,如何学习的过程做成流程图等,把碎片化知识组装形成自己的小系统可以随时调用;
2.自我察觉,启用元认知能力:随时保持自我察觉,在进行决策之前启用元认知能力,跳出问题看问题,是否用系统1,是否经验足够形成表征可轻松解决,是否可以用理论判断,用系统2思考决策更优?
3.结构化阅读:在进行阅读时候先抓取关键信息,对整体框架把握后再深挖细节,自己常常没有把握框架开始挖细节,挖不深还不明白是不是挖到关键词,低水平勤奋,应该学习高手方法,转变阅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