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
落日金灿灿,似火把山烧。
雾云满天散,明月照人来。
作者 梁越梅
照片中紫衣女孩叫梁越梅,她是唱《苔》的小姑娘梁越群的堂姐姐,性格开朗,阳光活泼。作为家中大姐,她既有“女汉子”的坚毅,又有小女生的温柔。这首《落日》,就是她在傍晚牵牛回家的路上即兴写的。 诗的后两句“雾云满天散,明月照人来”似乎还能巧妙地应着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在乌蒙山还有很多灵气四溢的诗作。
《早春风吟片蒲公英》
云对虹,雨对光,鸟语对花香。
天边对崖上,柴门对轩窗。
青草地,绿阴塘,落日对朝阳。
开口思静默,疯狗惊饿狼。
早春风吟蒲公英,暮秋心悬毛地黄。
萍对藻,菊对荷,黄豆对青稞。
桃枝对柳叶,放鹤对观鹅。
小夜曲, 大风歌,潋滟对嵯峨。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遮。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作者 石门坎的孩子、丁慈矿
在梁俊去往乌蒙之前,这些大花苗的孩子不会说汉语,汉字也认不得几个,而现在他们能有模有样地写出甚至连大人都忍不住拍案叫好的作品。这样的成长自然离不开梁俊老师的“诗性教育”。
什么是“诗性教育”?
用梁老师的话说是“透过诗歌教育,引导孩子成为一个热爱语文的、有情趣的现代人”。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音乐教学的传统,孔子以歌教学:“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诗歌教育,不但能使孩子打开心底喜欢上古诗文,而且还能培养孩子的灵气,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和语文的教学是不可分割的。
只是,在今天,这个传统似乎被我们遗忘了很久,诗歌的教学和写作几乎销声匿迹。
幸运的是,今天还有像梁俊这样热情于诗意的人,并且身体力行地把“诗性教育”带给孩子。
其实梁老师尝试的“诗性教育”很简单:以教师的视角,选择适合孩子的诗歌,与他们一起朗读、歌唱。他们上课唱,下课唱,放学回家的路上也唱。读着唱着,孩子们便会将所学的诗歌变成自己的诗歌,所思所想也会化为诗歌。所以在石门坎,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画面:
放学后留在教室里值日的孩子,一边扫地一边高唱“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中午排队打饭的孩子突然高歌:“ 一帆一桨一渔舟, 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 一江明月一江秋”。他们在生活中还诗意地幽默着,班里有个叫做韩天波的小男孩,有一回抱着羊羔回家,路上不小心摔到地里,他就在日记里这样写:“真是醉卧‘沙场’!”惹得梁俊欣喜不已。
两年的时间很快过去,在诗性教育的浸润下,这些孩子渐渐自信勇敢起来,就像苔一样,在乌蒙山的角角落落努力绽开。
然而,这一切,用梁老师的话讲,却“只是诗性教育的种子,一个开端”。我们要做的,是将这颗种子播种,用爱和陪伴让它开花结果。
梁俊 & 晓丹 说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同样,不能指望孩子们今天会唱了几首诗歌,就可以诗性大发,出口成章,文采斐然。我们期待的是,孩子们热爱用诗一样的语言,表现自己的情感和心灵。这需得日积月累,也需要家人的深情陪伴。
我们已经预备好了陪伴,现在邀请您,陪伴您的孩子,您的学生,和我们一起纵情享受诗歌的美好。
让每个父母,每个老师,每个热爱传统诗歌的朋友,都可以用这些作品,温暖自己的内心,滋润孩子的诗性,唤醒古老的文化记忆,从而栖居于诗意的大地。”
共勉。